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17 14:56 发表
45年学会成立 47年米炉就已经完成了 核火箭的设计旧世纪就存在 技术基础原本就有 所以米炉弄出来很快就套用了
米粒被实证到确实是69年 大概是早年只是发现米粒物理学的物理现象 并没有实际观测到米粒的技术
这个也是坑。。。
m博士发现m粒子,提出m理论,被学术界排斥,45年在side3成立m学会,47年和イヨネスコ一起开发MY炉,65年才在MY炉里发现特殊电磁波效果,69年m的存在才被证实。
这一整套是理论物理学的方式,其特点为理论只有其理论体系所得出的推断(结论)能被客观、重复地加以验证,才能证明其成立,然后才能被运用。
换句话说,最初的MY是通过发现m的推论效果,之后再进一步才证实m存在的。
所以最初的MY炉本身是用来证明m存在的工具,其本身并不是之后我们常说的那种MY炉.
我们常说的那种MY炉是根据m理论运行的,也就是说,这种炉子运行的本身就是对m的证明与运用,而不需要通过发现特殊电磁波效果,然后再过4年来证实m。
所以,从理论物理学的观点出发,只有69年后,最初的MY炉完成了自己对于m的证明之后,才能制造后面满大街的MY炉。
这东西从设定年表上完全就是个坑,所以以前才有关于“m底火”从何而来的争论。至于官方,估计永远不回去介意这些只有脑袋有坑的人才会去注意的细节。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17 14:56 发表
机身结构强度 和驾驶舱抗G能力都是瓶颈 先不提造不造的出 就算能造
一般MS尺寸的抗G设备充其量缓冲5G算先进的了
动不动来个10多G的回避动作 别说实战价值了 机师先得挂呀
这个怎么说呢。。。从现在ms的设定来看,其实机师和机体要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并不来自自身的推进,而是ms喜欢的各种飞行中的冲撞,格斗。
比起推进器提供的主要来自座椅后方下(主推进器推力方向)的那点加速度,不用说线性座椅,现代战斗机的技术就足以满足这种来自于后下方9个G的加速度了。
但是高速撞击不但产生的加速度巨大,并且这些撞击中产生的加速度大小、方向完全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而不像主推进器的推力方向那么固定,因此线性座椅很重要一个功能是提供接近任意方向上遇到较大加速度时,保护机师的能力。
撞击的加速度究竟有多大?相关的东西可以去看一些撞击测试,或者喜闻乐见的去看一些车祸。近期的典型例子就是ep1里面独角撞青椒时,12妹被气囊压在座位上。
因此就座椅能提供的对于主推进器推力产生的抗G力而言,技术上其实并不困难,实际上线性座椅依靠座椅技术,飞行服技术,以及比起固定式的座椅,线性座椅还有利用自身在座舱空间内移动来减缓瞬间加速度的特殊性,抗G能力要好的多,座椅的抗G能力应该不是推进器推进力的限制。
看到你说这个核火箭才反应过来,前面扯淡时都没主义看是用核爆的核脉冲火箭还是设定里那个问题多多的直接往炉心里扔推进剂的核火箭就开始扯了。。。。晕倒。。。。
然后之前看漏忘记说了,核混合不是“空气和推进剂混用”,而是既有热核喷气结构又有热核烧推进剂结构的混合式引擎,因为这两个东西本质原理上是一样的,所以在部件上有很多共同性,能够做到一起,在大气圈内使用热核喷气的部分功能,接用空气来解决燃料航程问题,在宇宙使用热核烧推进剂结构的部分,用于宇宙推进,最初的大型化是木马,小型化是FF-X7。
所以这东西在高层大气能直接用宇宙中的方式来维持推进性能,而不会收到大气稀薄的负面效应造成推进性能下降。
但是这东西较单一功能的核推进引擎来的复杂,在价格和维护上成本都更高,所以多出现在特殊机型上,例如宇宙地球都有适应性的战舰、或者不用特殊换装就能在宇宙地球内乱飞的ms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