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早期MS的推进问题
CHIKUSYOU



UID 11749
积分 2408
帖子 1511
气力 102
河蟹 19
阅读权限 40
发表于 2013-5-20 00:0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40 cxasuka 的帖子

Z背包主推倒确实是双结构核混合没错了
倒是裙甲那五台辅推挺耐人寻味,可换装的火箭推\喷气推(没核字!)而且提到了燃烧室的概念。

顶部
cxasuka

累不爱,不再参与任何讨论 ...


UID 3861
积分 2268
帖子 1488
气力 102
河蟹 13
阅读权限 40
发表于 2013-5-20 01:05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41 CHIKUSYOU 的帖子

背包?是指那根平衡翼,还是乘波机底面的喷口?但是乘波机底面喷口在ms形态上是朝上的啊。。。和其他主推方向完全相反了。。。。orz

群甲那5个还是老样子吧?原来那个 5 x 12200 kg, 2 x 10600 kg, 4 x 7600 kg没变吧?啊,不过这一来背包又要这么算?
没写应该是漏写,漏写字不奇怪,那么多设定里也不见每一本都老老实实写了核、化学什么的,想过去都87了,还不用核难不成打算倒退回去用化学/另外加装航空燃料?
燃烧室会不会是个泛指的概念?针对加热介质功能区域的特指之类的?

好混乱。。。麻烦再帮忙补补新书吧。。。。继续懒得打滚www



其实想想,if技术让高温传导到机体特定部位似乎并不难,如果非要让加热膨胀后的高速气体通过机体内部狭窄弯曲(相对理想燃烧室和喷口间结构相比)、还要受到机体关节转动影响的管道经过大量损耗后再喷出,这玩法真心无法理解。

顶部
CHIKUSYOU



UID 11749
积分 2408
帖子 1511
气力 102
河蟹 19
阅读权限 40
发表于 2013-5-21 19:1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9 23:27 发表
不,是脉冲发动机,就是靠热量来加热膨胀空气后向后排出的喷射引擎。
因为核火箭和核喷气其实都是靠热量来膨胀推进剂或者空气,所以炉子什么的原来那个就好了,只要有办法提供足够的热量,怎么玩都可以。

核战机的JPR-11C引擎确实用到了和脉冲发动机一样结构原理。通过两个可动I力场发生器对进气口摄入的大气进行压缩后才送入反应室以增加工质量,每秒压缩十次 所以上马赫3以后FF-X7的喷气音会有明显的脉冲式特征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9 23:27 发表
GM借鉴了很多78的设计是没错,不过多是在结构设计方面,在动力方面,至少设定集或者模型说明里面似乎没见过也采用78这种分炉设计的说法,满大街的量产机都玩分炉,估计维修组全都不干了。

吉姆确实是双炉
尤其是B型规格定下来时就换用和高达主炉一样的NC-7了。
而且吉姆双炉从数据来看是必然的结果,高达7台动力炉出力才到1380,吉姆用一台NC7就有1250的话 意味着 两台NC3+两台NC5加两台NC3M的总出力才130!太坑爹了
总的来说除了早期以非MS单位为目标的扎古系列部分机体是单炉外,OYW中后期开始各阵营MS大都是复数炉子。再往后的年代各种设定里就回避对炉子数的说明了,看来他们自己也知道这坑挖深了根本跳不出来。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9 23:48 发表
加速度那个啊,对了,其实就连你我这样的正常人,都能不需任何防护承受来自后下方4G的加速度哦(不过这时候还能不能操控什么要看个人体能而定了),游乐场里那种过山车就能做到,那东西普遍的安全系数就是4个g,而开方程式赛车的能够直接承受4G的横向,全美直线竞速超级燃料组的赛车,能从正后方直接对背部做出超过4个g,甚至超过5个g的加速度,这些都是经过锻炼的人体在这种加速度下依然能精确控制机械的水平。。。。。

没有大搞耐g设备的时候,战斗机载人过载也已经发展到5~7g了,ms自身加速度那点量,有没线性座椅真不值

嘛 大家心知肚明 MS那种操作难度 尤其是最初期自动化低下的0506那种东西操作难度不是F1或小灰机可以比的,更别提只需要抓着护栏的过山车了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9 23:48 发表
冲突这种事,减值没办法,本来就没弄清楚的东西,一直靠修修补补做翻新出书,所以后来就懒的继续看了,感觉补不出啥新东西了,累不爱了。

哦,看错了,是说换装啊。

这么一来三癞子和大逼又把以前自己写的z的核混合给打脸了,就像前面说的,补不出啥新东西累不爱了。

这玩意今天打左脸明天打右脸打回去,或者左右互打的事情也不算少了,那就看以后官方怎么玩了,反正不管说是还是不是到底都是他们,看以后核混合的设定,和后面那些使用核混合设定的zz、s、ex-s,还有那些全地形适应性的战舰,他们自己怎么玩吧wwww

到底是每一款都出个什么把这个改掉呢,还是在新的系统性设定集里把核混合这东西拿掉呢,还是那天自己又打回来呢wwww......好期待看戏好期待看戏啊wwww


NONONO,官设从没打过自己的脸,认为官设打脸的那是没认清现在官设定位,三癞子早已看清以上帝模式去写设定是自取其辱,现在都是给设定套设定去写,每个设定都有一个在UC世界里的定位,比如战争早期的军方宣传资料啦,第三方媒体的新闻报道啦,各种评论分析师以不同年代官方透露的部分资料进行符合该年代情报特征的分析论文啦之类的玩意。这么一来因为政治原因 情报管制等各种原因 设定内容 尤其是细节地方 大都不是正确率100%的玩意 读之前心里就该有个底
所以现在不存在出个新说法就非要把旧说法拍死的概念,多种假说是共同存在的。
嘛 明眼人到都看得出来这完全是没节操的擦屁股手段。不过对人家来说这么做一来可以增加读者读设定时对世界观的带入感,二来可以赋予设定本身以历史感,三来还可以给年期犯下的错误买单,何乐不为。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9 23:48 发表
到底是每一款都出个什么把这个改掉呢,还是在新的系统性设定集里把核混合这东西拿掉呢,还是那天自己又打回来呢wwww......好期待看戏好期待看戏啊wwww

核混合这玩意肯定不会摘掉
单说核混合这玩意 大部分资料说的双结构确实没错 也没其他别的资料说它有问题
关键在于双结构那是理论设计
但是单独的核火箭结构需要配置一定体积的储存罐才能达到标准指标,而核喷气结构虽然可以省去燃料罐的空间,但是进气结构压气结构以及仅靠大气无法充分散热所导致的额外散热结构占去的地方比燃料罐有过之而无不及。
结果你懂的 双结构的核混合虽然基础结构上可以混用省掉很大一部分空间,但是这两方分别必须的附加机构占用空间省不下才是重点
所以在实际开发上 出力 尺寸 续航力三个基础指标不可兼得,满足任意两方就要抛弃一方
核战记就是在放弃出力的前提下实现了小型化尺寸和标准续航能力
舰船级的当然是牺牲尺寸
而MS上就比较尴尬了 于是乎只能跑掉续航
所以有了空气和推进剂混用的版本,为的就是让兼做冷却剂的推进剂带走过多的余热,从而节省出额外的冷却设备所需的空间。而混合使用后推进剂的消耗量下降到了1/4 所以续航上还是比较有保证的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9 23:48 发表
这么一来三癞子和大逼又把以前自己写的z的核混合给打脸了,就像前面说的,补不出啥新东西累不爱了。


Z的核混合就像之前说的 没被打翻 只是延续 Z的主推用核混合的资料是存在与UC历史的,关键是那份资料的定位是80年代分析资料 AE最先端机型的具体数据根本没透露 第三方分析人士根据既存资料从Z在0G和1G环境下的运用实况以及机身大量的进气口结构分析出来这么个结果。然后大家都以为AE大能已经解决了三指标不能共存的技术难关。结果90年代末AE公布的资料才发现,丫的根本就是靠换装实现双环境下高性能运用,大多数进气口也是进出气双机能设备 在0G下充当制御喷。
结果早年被人们神化的技术的AE所实现出来的性能,最终被证实是靠人力堆出来的,为了配套Z的整备AE派出几十名技术人员组了两个团队(俗称ZTS)跟着Z上天下地的,不容易啊。嘛 对于商人来说这么点投资比起之后的回报来说也算便宜的就是了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9 23:48 发表

推进罐容量不变不一定绝对,毕竟推进剂密度这个也没底,能有的只有设定中机体空载和满载质量之间的差值,当然这里面可以再脑部些携行兵装,其他类型的油料什么的扣一扣,差不多就是燃料质量了,我这里没仔细去算粗大和扎古在这方面的设定数据差别,姑且认为同时代差距不大吧?懒了,或许谁去算算可能会不一样。

关键就在这里 设定里只提了净重 毛重半个字都没提。不过净重比06高出差不多5t 应该是用来强化骨架的了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20 01:05 发表

背包?是指那根平衡翼,还是乘波机底面的喷口?但是乘波机底面喷口在ms形态上是朝上的啊。。。和其他主推方向完全相反了。。。。orz

背包MS状态下只做防御+姿势制御等辅助用途。这玩意的主要意义只有两个 一个是突入大气 另一个是大气巡航,所以才使用固定的混合喷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20 01:05 发表
群甲那5个还是老样子吧?原来那个 5 x 12200 kg, 2 x 10600 kg, 4 x 7600 kg没变吧?啊,不过这一来背包又要这么算?
没写应该是漏写,漏写字不奇怪,那么多设定里也不见每一本都老老实实写了核、化学什么的,想过去都87了,还不用核难不成打算倒退回去用化学/另外加装航空燃料?
燃烧室会不会是个泛指的概念?针对加热介质功能区域的特指之类的?

数值倒是没变 不过这数值只是Z第一批次一号机前期型的数据 中期型以后稍有变动
前期型里裙甲那五个喷子 中间的是和美塔斯主推一样的AE-R-03-1800B,左右四个事1800B的小型化版本04系列的1600AS,但缺点是推进剂消耗量增大。
所以中期型以后换了出力降低的03系列1600ASX。而中间那个则换了1800B的发展型2000AS
所以中期型以后Z的裙甲辅推出力其实不一样了 一增四减
这几个推子被置为辅推主要是因为WR形态下因为矢量方向问题 前进推力只能达到3/4.而且不像主推 在持续喷射时间上很有限
MS状态下0G只做头顶方向的矢量推进和姿势控制用,最关键的是1G下用来在变形时维持高度的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20 01:05 发表

其实想想,if技术让高温传导到机体特定部位似乎并不难,如果非要让加热膨胀后的高速气体通过机体内部狭窄弯曲(相对理想燃烧室和喷口间结构相比)、还要受到机体关节转动影响的管道经过大量损耗后再喷出,这玩法真心无法理解。

其实核火箭过炉心这设定如果说是只针对MS的主推的话就没问题了,主推一般都在炉子附近。而辅推之类的核火箭变种亚型则是通过把炉心部分高温等离子体传导至燃烧室加热推进剂。嘛 不扯了 这坑不好玩

顶部
cxasuka

累不爱,不再参与任何讨论 ...


UID 3861
积分 2268
帖子 1488
气力 102
河蟹 13
阅读权限 40
发表于 2013-5-21 22:0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核战机的JPR-11C引擎确实用到了和脉冲发动机一样结构原理。通过两个可动I力场发生器对进气口摄入的大气进行压缩后才送入反应室以增加工质量,每秒压缩十次 所以上马赫3以后FF-X7的喷气音会有明显的脉冲式特征

IF一个特点就是对不是导体的空气没效果,所以踩在地上做MC,核战的引擎是RB还是上面那个?还是说包括IF、MC、FF-X7设定上面那些又有新设定了?
还有,脉冲发动机只适用于低速飞行 ,适合高速飞行的是冲压发动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FF-X7能飞多快这种事,也是设定爱怎么写怎么写,挖了细节去考证死路一条啊。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吉姆确实是双炉
尤其是B型规格定下来时就换用和高达主炉一样的NC-7了。
而且吉姆双炉从数据来看是必然的结果,高达7台动力炉出力才到1380,吉姆用一台NC7就有1250的话 意味着 两台NC3+两台NC5加两台NC3M的总出力才130!太坑爹了
总的来说除了早期以非MS单位为目标的扎古系列部分机体是单炉外,OYW中后期开始各阵营MS大都是复数炉子。再往后的年代各种设定里就回避对炉子数的说明了,看来他们自己也知道这坑挖深了根本跳不出来。

B型那个没注意,求提供,求补课。
下面数据那个推论很有趣,得出的结果也有趣且正确www
高达是小炉的代表,很大一部分是收到核心部分对内部体积的影响,被迫使用这种方式,不过对于那些不使用核心机构,或对于内部布置有特殊要求的东西,像扎古那样选择简单粗暴易于制造维护的单一大炉应该是更好的选择,这样一来其实也不太坑,至少官方并没把分炉怪胎以外的机器都说死。
回头看那些东西机体,主发电机之类的字眼对主要这个概念的表达其实也很清楚了,而且主炉分炉真那么普遍的话,那Z那个2主炉分炉的设计也用不着什么大书特书,至于ZZ、ex-s更没啥好吹嘘的不是?
不过哪天官方真一本正经的去补这些东西的话,那估计还会看的就只剩下臭军宅和民科理工了。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嘛 大家心知肚明 MS那种操作难度 尤其是最初期自动化低下的0506那种东西操作难度不是F1或小灰机可以比的,更别提只需要抓着护栏的过山车了

别小看F1或者小飞机,F1这种受赛规制约,同时又需要极端驾驶才能“正常行驶”的东西,我估计比那些充满了各种电子辅助设备的现代战斗机难开,至于5~7G的“小飞机”,好歹也都是上世纪7、8十年代的各国空中霸主。
回头看看武器发展的历史和淘汰过程就会明白,新一代主力武器的自动化程度这种东西永远只会更高啦,这点尽管放心好了,老掉牙的旧百科里也说过开ms很简单的。
天天让机师抱怨操作困难的话,那机师精力都忙在控制机体身上,哪有心情作战?上了战场妥妥作死的节奏。
单就巨大人形在重力下能自动保持平衡的同时进行奔跑、跳跃、战斗,在宇宙中能够自动控制自身质量,有控制性的进行四肢、躯体移动控制的技术,现代科技下的自动化水平根本想都不敢想,而没有这种自动化技术的话,ms这种复杂的东西是不可能被人工驾驭的。
如何充分运用平台所提供的巨大性能,才是操作运用上的困难之处。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NONONO,官设从没打过自己的脸,认为官设打脸的那是没认清现在官设定位,三癞子早已看清以上帝模式去写设定是自取其辱,现在都是给设定套设定去写,每个设定都有一个在UC世界里的定位,比如战争早期的军方宣传资料啦,第三方媒体的新闻报道啦,各种评论分析师以不同年代官方透露的部分资料进行符合该年代情报特征的分析论文啦之类的玩意。这么一来因为政治原因 情报管制等各种原因 设定内容 尤其是细节地方 大都不是正确率100%的玩意 读之前心里就该有个底
所以现在不存在出个新说法就非要把旧说法拍死的概念,多种假说是共同存在的。
嘛 明眼人到都看得出来这完全是没节操的擦屁股手段。不过对人家来说这么做一来可以增加读者读设定时对世界观的带入感,二来可以赋予设定本身以历史感,三来还可以给年期犯下的错误买单,何乐不为。

管设当然不会说什么自己打脸的事情,对官方来说,本质上只是一个修改后的新版。
从文学角度来说,受限于立场、认知、政治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是说的过去的,那么新旧不同的内容之间就不存在完全正确的上帝视角,也不存在新设更新旧设的说法了,退一步说,任何一种引用都是对的,所谓讨论,不过是大家相互摘出一段自己看到过的那个角度的内容罢了,并没有啥实质性的内容。但进一步说,内在串起来的那条线就要看个人的看法了。
但是从技术设定角度来说,从原理、成因、实现必定是一致的,一旦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那么在体系内就应该是正确而通用的,在发展上就是相互继承的。
不过,不论三癞子还是大逼,都是无良商人,好卖和容易让人上瘾永远是第一位,再怎么良心也没法做到像科技期刊、文献那样的去清理自己的设定历史,所以前后矛盾,填好坑又新挖重埋之类的事情屡见不鲜,连同一人主编的两本上帝视角类型的书在相同内容上就不一样的事情都有,其他方面的就更多了。

说简单些,每年不搞出点新花样,回锅的东西,那书谁买啊?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核混合这玩意肯定不会摘掉
单说核混合这玩意 大部分资料说的双结构确实没错 也没其他别的资料说它有问题
关键在于双结构那是理论设计
但是单独的核火箭结构需要配置一定体积的储存罐才能达到标准指标,而核喷气结构虽然可以省去燃料罐的空间,但是进气结构压气结构以及仅靠大气无法充分散热所导致的额外散热结构占去的地方比燃料罐有过之而无不及。
结果你懂的 双结构的核混合虽然基础结构上可以混用省掉很大一部分空间,但是这两方分别必须的附加机构占用空间省不下才是重点
所以在实际开发上 出力 尺寸 续航力三个基础指标不可兼得,满足任意两方就要抛弃一方
核战记就是在放弃出力的前提下实现了小型化尺寸和标准续航能力
舰船级的当然是牺牲尺寸
而MS上就比较尴尬了 于是乎只能跑掉续航
所以有了空气和推进剂混用的版本,为的就是让兼做冷却剂的推进剂带走过多的余热,从而节省出额外的冷却设备所需的空间。而混合使用后推进剂的消耗量下降到了1/4 所以续航上还是比较有保证的

核混不摘,主观上同意+1
不过。。。其实进气加热排气这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散热。。。如果在易于热交换的大气下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冷却剂辅助散热,那想想,这机体自身的发热量,上了宇宙,得不停地做排热推进去了。。。所以。。。之前说了,这东西很坑,其中一大问题是,设定不是期刊、文献,不能指望编辑水平和全局观,槽点什么的总会有很多的,甚至是把内容完全引到让物理学逻辑混乱的程度。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Z的核混合就像之前说的 没被打翻 只是延续 Z的主推用核混合的资料是存在与UC历史的,关键是那份资料的定位是80年代分析资料 AE最先端机型的具体数据根本没透露 第三方分析人士根据既存资料从Z在0G和1G环境下的运用实况以及机身大量的进气口结构分析出来这么个结果。然后大家都以为AE大能已经解决了三指标不能共存的技术难关。结果90年代末AE公布的资料才发现,丫的根本就是靠换装实现双环境下高性能运用,大多数进气口也是进出气双机能设备 在0G下充当制御喷。
结果早年被人们神化的技术的AE所实现出来的性能,最终被证实是靠人力堆出来的,为了配套Z的整备AE派出几十名技术人员组了两个团队(俗称ZTS)跟着Z上天下地的,不容易啊。嘛 对于商人来说这么点投资比起之后的回报来说也算便宜的就是了

那两大无良商人真都一本正经的对每本本设定集的背景、年代、认知水平都有条理的写的一清二楚的话,就没那么多问题了啊。。。偏偏又弄出各种不清不楚的时代视角、上帝视角、针对单机、针对历史变迁、设定集、说明书、百科,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这句话“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这完全是没节操的擦屁股手段。

至于我们,看着那两无良商人换着人马展现各种新奇的擦屁股姿势不就好了。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关键就在这里 设定里只提了净重 毛重半个字都没提。不过净重比06高出差不多5t 应该是用来强化骨架的了

效率不变,装越多推进剂越重,越重越耗推进剂,少装点燃料反而能飞得远飞的高的事情还是有的,不过这东西深究也是坑,算了撒www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背包MS状态下只做防御+姿势制御等辅助用途。这玩意的主要意义只有两个 一个是突入大气 另一个是大气巡航,所以才使用固定的混合喷
数值倒是没变 不过这数值只是Z第一批次一号机前期型的数据 中期型以后稍有变动
前期型里裙甲那五个喷子 中间的是和美塔斯主推一样的AE-R-03-1800B,左右四个事1800B的小型化版本04系列的1600AS,但缺点是推进剂消耗量增大。
所以中期型以后换了出力降低的03系列1600ASX。而中间那个则换了1800B的发展型2000AS
所以中期型以后Z的裙甲辅推出力其实不一样了 一增四减
这几个推子被置为辅推主要是因为WR形态下因为矢量方向问题 前进推力只能达到3/4.而且不像主推 在持续喷射时间上很有限
MS状态下0G只做头顶方向的矢量推进和姿势控制用,最关键的是1G下用来在变形时维持高度的

新版这么闹腾,推力数值还不变太偷懒了!
打回炉把宇宙各喷口推力和大气圈内各喷口推力重新做一遍,换装前后的宇宙、大气圈内推力也各做一遍!以前在大气圈里被吃掉的背包推力也给补回去!www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其实核火箭过炉心这设定如果说是只针对MS的主推的话就没问题了,主推一般都在炉子附近。而辅推之类的核火箭变种亚型则是通过把炉心部分高温等离子体传导至燃烧室加热推进剂。嘛 不扯了 这坑不好玩

卡普兰、拜亚兰、梅莎拉、沙扎比、马兰赛、等等这些在手上、脚上、肩膀上、手臂外装大推的异端统统的打死!打死!mk5、飚狼这种推进盾的更要吊起来烧!吊起来烧!
坑了坑了不玩了wwwww

顶部
malganis




UID 7429
积分 1989
帖子 1079
气力 102
河蟹 10
阅读权限 40
发表于 2013-5-22 00:54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44 cxasuka 的帖子

关于核战机的发动机,这说法来自http://bbs.cnmsl.net/thread-68665-1-2.html这本P52

GM的双核一说,具体安装结构上我是从http://bbs.cnmsl.net/thread-60060-1-2.html看胸部区块说明,大致是双核夹座舱的样子

两本书手里都没电子版,就不截图了

后来想了想,推进方式这个是真没法扯,一本正经的原理设定范几乎挡不住各路怪物

顶部
CHIKUSYOU



UID 11749
积分 2408
帖子 1511
气力 102
河蟹 19
阅读权限 40
发表于 2013-5-23 16:3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44 cxasuka 的帖子

MC那是不可控的外部环境 和JPR-11C的压气机没啥可比性 压气机吸入内部的大气可以电离带电后利用
还有注意一点 我一直都在强调JPR-11C用到了和脉冲发电机一样的原理,并非是说JPR-11C是脉冲发动机。分类上JPR-11C就是核混合,既不是脉冲也不是冲压,只不过大气下的压气方式利用了脉冲/冲压的原理。这里你没说错,M3以下的是脉冲模式,上了M3就会转冲压,所以其实是只有在M3以下时才能听到有脉冲引擎特有的喷气音,具体结构MAMgundam那本书说的很详细就不多说了,反正老一套 没啥值得特别提的

最早A型第二批就已经开始换NC7了,B型时已经是制式标准
43L其实也说了 OYW中后期确实是复数炉的天下了 但OYW以后的炉子数量问题大都不怎么触及,尤其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近现代化改修给很多老机型更换了全周天驾驶舱,那么吉姆系机体的原有机腹结构都得改 原本两炉夹驾舱的方式必然有得换,再加上几年的炉子技术改进,吉姆系量产机换高出力的单炉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不过这方面没任何资料提 这里也不往下扯了 姑且抛砖引玉

至于ZZ和EXS这种东西从诞生起复炉就不是注目点 关键在于那么多高出力炉子的搭载,要是这俩机当时搭载了一堆既存的平炉的话,恐怕没人多看他们两眼
Z的话其实很多资料都在反复强调一个误区,那就是很多人习惯把Z腿部双炉这个事件的关键点归结到双这个字,但其实关键在于双炉的出力同期问题,原文大意的话就是MS下复炉的出力不同其实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WR状态下作为主推的两组推进器分别用两台炉子时,炉子的出力不同会造成WR状态下的平衡崩溃。最后靠加了一组出力控制电脑并重新编写了控制程序才把出力差降到0.01%

回复 #45 malganis 的帖子
吉姆双炉不用看图猜 其实你说的那本书里白纸黑字写明了两台炉子的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3 01:13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 2001-2007 Comsenz Inc.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Mobile Suit League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