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的一般划分法(非官方,只是爱好者中的提法)
第一世代
第一代 MS-05,MS-06 流体脉冲驱动,硬壳结构
一代半 MS-07,MS-09 特化装备,开始采用多炉获取1000KW以上出力
第二代 RX-78,RGM-79 力场驱动式传动或混合驱动,硬壳或半硬壳结构,便携式光束武器,5000M以上光学探测
二代半 RGM-79C,统合整备计划产物,部件通用化,模块化,适应性增强,部分采用半可动骨架
第三代 RGM-79R,HY-ZACK,CAZA-C,RGM-79Q等 部分/非可动骨架,钛陶瓷合金装甲,1500KW以上动力,8000M以上光学探测,2MW光束武器普及化,ABC普及化
第二世代
第一代 RX-178等 可动骨架的采用,部分可动骨架的大出力,特化型TMA
一代半 百式,Z,Z-PLUS,龙飞等 利用可动骨架的TMS
第二代 ZZ,S等大型化,重火力化,不顾成本的重型MS
第三代,自RGM-86R~RGM-90等。适当的大小,高泛用型,光束武器完全主流化,高维护性,采用可动骨架
第四代。大气内飞行能力的追求,XI GUNDAM等
第三世代,小型化世代
第一代 RGM109等
第二代,装甲削弱,配备任务性装备,适应各种不同环境 F系列
第三代,光束盾牌,光束螺旋桨等的普及,150年代系列。小型化时代的几乎所有MS都带有SNRI的血统,除了早期的布荷系和独立发展,以可收缩的足部为特色的木星系
第四世代:回归通用型
第一代 RGM-196自由,布谷等。恢复18米级,强化装甲,武器规格化加强,任务装备丰富
第二代 RAI等,无人化,特化的风格
第三代 救世主系列,泛用性,快速的装备更换,模块化,多任务灵活型等
大图鉴的说法
第一期:
第一世代:模块/半模块结构 代表:MS-06,RX-78
第二世代:GUNDARIUM合金,全天周监视器,可动骨架等 代表:RICK DIAS,RX-178
第三世代:TMA TMS 代表:ORX-005,MSZ-006
第四世代:重武装高机动NT特化 代表:MSN-002,MSN-004
第二期:
小型化MS 代表:F91
按年代来划分的话,OTW时期主要就是机体结构和动力系统的确立,代表机型有RX-78-2 MS14A等
第二代为克理普斯战役至新吉恩战争时期,全天周驾驶仓,线性座椅等次时代设备成为标准配备,以可动骨架为支架兼内置了称为“变形系统”的变形机构的TMS活跃于战场之中,相对消耗巨大的米加粒子跑和I-F等也成功搭载在MS上,总的来说合体,变形机构是第二世代MS的最大特征 代表机型有MSZ-006 MSZ-010 AMX-107等
第三代是夏亚反乱时期,相对于上一时代试验性质MS不断的推出来说,这个时期的MS处于饱和的状态,机体自身方面并没有什么大的改进,倒是FUNNEL SYSTEM和精神感应骨架技术诞生以后搭载在MS上广泛使用,这一时期的主要意义是MS的过渡期 代表机型RX-93 MSN-04 AMS-119等
第四世代宇宙巴比伦战争,此时代MS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小型化了,一般18M左右的MS成功缩小至15M左右,光束盾,V.S.B.R等次世代装备都相继被开发出来,这无疑是一个MS进化的时期,代表机型 F90 F91 F97等
第五世代BESPA战争,要以上几个时代发展过来MS是基本定型了,而剩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对MS至为重要的泛用性问题了,光束螺旋桨就和米诺夫斯基推进装置成功搭载在MS上就是这个环境下的产物,真正实现了MS在大气圈内飞行的梦想,这一时期就是全领域泛用MS的研制成功 代表机型有LM312V04 ZM-S09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