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CC8P 于 2012-10-16 21:28 发表
不用,亲,查好地-木的直线距离,然后
拿条棉线在屏幕上摆下,算比例,两分钟就完事了,砸也不懂天体学不是?
原帖由
k198722 于 2012-10-16 21:33 发表
所以木星团的时间应该是3年半道4年一个周期咯,那么木星团是不是只有一个?如果只有一个的话那么87年全控一次,往回倒则是83和79咯,那么吉恩的木星大叔是几月回来 ...
原帖由
malganis 于 2012-10-16 23:11 发表
至于0070年代前的雷达科技更不会因为M而停滞不前,在小行星带应付石头自然也不需要考虑M干扰
原帖由
malganis 于 2012-10-16 23:11 发表
GPF51还在说超大运输船的对空炮座本来用于击破接近的岩块之类
原帖由
malganis 于 2012-10-16 23:11 发表
至于速度,脆弱的伽利略号最终进入地木航线时速度就有30km/s以上,前几年还有个用13月掠过木星的高速探测器……
对了,穿越小行星带的速度得看指的相对什么了,因为小行星带本身的平均公转速度也有大十几二十km/s,不同小行星族的轨道速度往往也有km/s级别的差别
原帖由
k198722 于 2012-10-16 23:20 发表
那一次的带回来的氦3的量是多少?有说是地球一年的消耗量,那么每月派有必要吗?
原帖由
k198722 于 2012-10-16 23:20 发表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只想知道木星团每次往返的时间和频率,例如一次航行3年,没半年发出发一队之类的
仔细看看 20L你发的图 看看那个运行轨迹 第一次飞跃小行星带的时候最明显 运行方向和速度尽量和小行星带整体运行轨迹和速度重合来达到相对速度的减小
而且我也强调过很多遍了 伽利略号其实和木星船团有很多地方不具可比性
1.一个是地球打上的无人飞行器 一个是有人驾驶的宇宙船
2.一个是小飞船 一个是一整个船队
3.一个是为了节省燃料靠行星引力获得加速的 另一个是用核脉冲引擎一路留着核爆轨迹炸过去的
4.一个质量低还花了将近5年时间才完成单程 一个载满生活物资去木星载满H3回地球的重量级货船往返也才3年(平均)
5.一个是纯机器 另一个里面还有人 得找地方做补给(可做到单程无补给的只有朱级 但注意那是个船队 不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愁的单身汉 而全船队并非都是朱 OK)
不要因为两个东西都是去木星的 所以就哪个棉签出来画个圈然后说没打了多少嘛 然后就开始硬牵扯到一起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2-10-18 00:18 发表
第一点怎么得出的?有何官方原文或无不合理之处的非官方推论?
怎么逆推第二点的?逻辑何在?
第3点如何证明?有了m就是雷达发展无用论了?
如果前3点站不住脚,那便没有什么第四点。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2-10-18 00:18 发表
对于船团,在这么短短几年内多次发射并完成往返,且有着3年内往返的例子,直接说明船团对发射窗口的要求和现在相比实在是低太多了,从而说明,船团的速度能超过第三宇宙速度不少,但即便如此,只要船团选择惯性航行法,那么伽利略的方法在本质原理上依然适用。因为上面那些原因和轨道选择的原理基础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2-10-18 00:18 发表
小行星带其实很宽松,“密集”只是相对而言。
但是即便如此,对于船团来说对于周边天体的探测毫无疑问依然是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巨大问题,因为船团的速度实在太快了,相对太阳的速度一定能轻松超过127马赫,而对于船团最大的威胁不是那些老实围着太阳转的天体,而是那些和船团相对速度很大的东西(虽然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极低),在这个速度下要维持整个船团的净空对雷达的需求真看不出哪里小了,不过回过头,从几率上来考虑看,其实不装雷达盲眼摸过去其实也无所谓了。
原帖由
malganis 于 2012-10-18 01:20 发表
远日点附近速度方向自然要接近切线方向,不然就不是最远点了;相同的远日点距离,离心率大的在远日点速度自然小,不如说是刻意凑内圈行星运行时刻表所致
原帖由
malganis 于 2012-10-18 01:20 发表
伽利略最后一次通过地球附近后飞往木星的时间大概是3年,这脆弱的货走惯性航线尚且不太担心碰撞,朱级至少防护等级肯定高不少
原帖由
malganis 于 2012-10-18 01:20 发表
我说的是不进行大幅度加减速穿越小行星带的安全性问题,补给因素留给别人讨论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2-10-18 02:19 发表
1.小行星带足够宽松,用不着大幅度减速来保证安全性。
2.用惯性航行发去木星却在小行星带大幅度减速这是要作死啊。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2-10-18 02:19 发表
真要寻求安全,就是上大型雷达探空,小型目标击破,大型目标在保证主航行不变的情况下在航行的垂直方向上 ...
原帖由
CC8P 于 2012-10-18 10:39 发表
我只想问一点:大家为啥都确定每次去的不是一艘就够了,而是一队船?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2-10-18 15:04 发表
1.拍摄年代觉得作品的科技水平?80年代的雷达技术,是否就已能满足m运用前联邦的长距离舰队炮击战术以及船团的群体长距离深空航行能力?
只有在各方面技术力都达到一定的水平,才可能出现一定水平的现象与行为,一方面强调uc的深空技术,另一方面却认为雷达技术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个假设直接用上世纪80年代的雷达技术就能满足uc的这种深空需求这一个反推就有问题了吧。
2.技术的提升,和量变质变有啥关系?非要探测方式这样的质变才能称得上技术进步,而距离精度之类的量变却称不上?而且即便是质变,uc不也有发展出观测m粒子震动和散步变化从而进行测量的技术。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2-10-18 15:04 发表
这里是说星体碰撞的问题,完全无关是因为小行星带本身的足够宽松,以及同向飞行是因为需要利用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方向来作为飞行器的初速度从而达到节省燃料的目的,太阳系内飞行的速度参照物都是太阳。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2-10-18 15:04 发表
Giotto能遇上宇宙尘是因为他是冲着哈雷彗星去的,这是他任务本身的特殊性,伽利略的轨道只是去木星,和这些天体是否会交会早就是被计算过的,轮不到概率论。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2-10-18 15:04 发表
1、这是最节省燃料的航法,单单这一点包含的意义就非常大了。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2-10-18 15:04 发表
2、我是很久没看uc的东西了,船团有没有补给,是船团内部之间的通过补给船进行补给,还是通过外部空间站进行补给我也不记得,但这里分两种情况。
1、内部补给,那无所谓减速补给。
2、外部补给,空间站需要成为一个稳定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才能提供稳定的轨道补给能力,那么意味着空间站有自己的绕太阳运行轨道,那么船团就无法避免变轨入轨的问题,那么惯性轨道航行法就适用。在这个成立的前提下,第一点依然适用,因为这本来也是第一点的基础之一。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2-10-18 15:04 发表
见最初的回复,不是当时的雷达性能能否做到,而是没有这种雷达性能便没有空间长距离炮击站、大规模深空船团航行,小行星开发等行为的技术基础,从而这种行为本身就不可能存在。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2-10-18 15:04 发表
不会飘向冥王星,垂直方向上的位移不等于最终会在垂直方向上获得一个分速度。。。,还有躲开了还能再移回来啊。。。。。
原帖由
ZZGUNDAM 于 2012-10-18 15:12 发表
一艘船舰队并不是什么奇怪事,现实中有,动画中也有。指挥系统按照舰队编制于所需要的系统内是有诸多好处的。
原帖由
CC8P 于 2012-10-18 16:20 发表
每个船团都应该标配有的木星大气突入开采船,维修船,护卫船,交通联络船之类在#46图中为啥一艘都看不见?为啥啊??
考虑到朱级并非战斗舰 而是大型运输舰 如果建造初期就是抱着单舰运作的设计思路的话 那舰队指挥能力有必要这儿突出吗 保持一般水准应该就足够了吧 如果说这个通信能力只是为了指挥自舰MS部队或着自舰的管理的话 那么在提到通信能力时强调“舰队”“旗舰”字眼也太矛盾了
辽宁号真的打算以后就单舰执行任务?不是因为现在处于循序渐进期还有其他种种原因所以才暂时当光杆司令的?
原帖由
ZZGUNDAM 于 2012-10-18 21:32 发表
我认为朱舰是军用舰船,而且是有武装的军用舰船,只不过他在用途分类上属于“行星际综合运用舰舰”。(注意:这个是我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的一个称谓,并没有查日文设定,但于功能上相信你不会有异议)
原帖由
ZZGUNDAM 于 2012-10-18 21:32 发表
朱舰的财产权属于“木星开发事业团”,而该组织是典型的官办民营,其中的骨干成员都拥有联邦军军籍。更加关键的是,“木星开发事业团”的前身“木星氦三运输船团”是旧世纪末年结成地球联邦的主要基石之一,那时还没有宇宙军呢,可见船团与军方在那时的微妙关系。
原帖由
ZZGUNDAM 于 2012-10-18 21:32 发表
不过,落实在朱舰上还就必须配备成舰队的指挥管理系统,因为它这个单舰有特殊性。UC世界观下行星际航行,传统推进方式下最好的就是单舰运用,因为涉及到一个自身质量与加速比的问题,除非你配置两艘朱舰否则一起编队不但效率极低,而且将给指挥系统带来无穷的冗余。
原帖由
ZZGUNDAM 于 2012-10-18 21:32 发表
我前面一个帖子说,其他小型专用舰船可以接驳甚至收纳在朱舰内,就是基于远航的目的。而到了木星的氦三采掘点,无论是放出自身的各类专门船,还是现地有先期投入工作的相应船只,朱舰都是作为旗舰来组成舰队的,它的指挥系统就不能再是单纯地单舰模式,而必须上升到预设的舰队层级。
原帖由
ZZGUNDAM 于 2012-10-18 22:00 发表
这个我只能说非专业领域的惯性思维,同样我也不是专业的。所以我一直建议如果真想研究军事其实不难,从看的书刊入手就可以了。大部分军迷一般都是看军事杂志,其实那些说白了就是八卦娱乐杂志。到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区,国内所有的军事院校和研究所的公开刊物都可以借到,里面刊登的理论论文和各种实战模拟数据才是真的。
看多了很多平时的误区就迎刃而解了,最重要的是梳理出一定的专业领域思维。就像一个爱好历史的人读读“XX那些事”啥的就够侃了,但他想研究的话就非“左传”们不可。
回到正题,你的疑问就恰恰是一个惯性误区,就比如咱们父母辈的人买电脑总希望一步到位,否则他就不是电脑一样。
辽宁号将来如何是将来的事,但目前他是有他的行政级别和运用体系的。这个级别和体系都是正式的,要求各个部门人员、软硬件配置齐备,必须达到随训随战的程度。换句话说,也许将来辽宁号的最终目的是一个航母战斗群的核心和旗舰,那时也有另一套符合其身份和功能的行政级别和运用体系。但目前这个单独一艘的航母他也是一个舰队体系,不能以一艘舰船的方式来运用和指挥他。(这点很关键,不知你能否理解)
再强调一下,即使是名称上有“暂编”字样或类似职能的军队组织,他在行政级别和运用上也是独立的一个层级。只不过这个层级就叫“暂编”,它的智能就是“临时”,但他是固定的。可更改性与确定性是不矛盾的。.
原帖由
ZZGUNDAM 于 2012-10-18 22:00 发表
记得早期航母有因为烟囱问题设置在左侧。
其实都设置在右侧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都是右撇子。
原帖由
ZZGUNDAM 于 2012-10-18 22:08 发表
对了,千万不要以日文资料和日本军编制为准。
无论什么专业书,接触多了就知道了,日文翻译的西文是最离谱的,毫无参考性。而日本军的编制乃是天下之奇葩,毫无普适性。
军事方面能看懂英文的话尽量参考英美原文,看不懂的话(比 ...
3.鉴于资料是日文 所以去查了日文中对舰队的定义 其中确实有你提到的这层含义 我不表示反驳
查证结果如下
用途上表现出所谓的“行星际综合运用舰”的特征 不表示分类上属于
同样该机所表现的某些特征可以表现出具有一个独立国家的机能(这一点有设定支持) 但并不表示在分类上是国家
而且朱级并非军用舰(这点你可以舰船 但设定上不是 我就依着设定来考虑了) 武装也只是为净空和防海盗为目的的防卫性质的武器
如果都到了用军用编制来管理该组织的话 那也就从一开始不存在微妙一说了
只是如果是属军队编制管理的军舰的情况下 单舰舰队才符合定义
非军队编制的话 单舰舰队只是笑柄
特殊在哪里?设计初期如果就追求舰队通信能力的话 可以解释的就是设计师设想过船队运用
但朱级是运输船 既不是航母也不是要塞 他通信管理的对象不是其他运输船又是什么
除非当时设计的是以运输船为幌子的移动要塞 但现在没有任何资料有这个倾向 所以暂且抛开不谈 不然又成了天空海阔的泛泛之谈没完没了了
这个说法有官方支持吗 为讨论也翻阅了不少相关资料 没看到有这个设定的 求个资料
当然如果你所谓的小型舰船并非具有独立的远程航行功能的船 只是像小穆塞一样的那种为了实现母舰的某种功能而存在的结构物的话 就当我没问
原帖由
ZZGUNDAM 于 2012-10-18 23:16 发表
好吧,首先需确定一个标准。我记得原来AE在讨论时对于设定是采取辩证的态度的,因为负责设定的也是人,并不能因为他是设定就生而设定。当然,这不是说要否定它,我们讨论研究任何问题都是以该世界观的基础设定为依据的,但并不螚所有事都被设定牢牢困死。只要设定是值得怀疑的就应该支持并勇于提出更合理的不违反背景设定的可能。
这也是MSL过去许多年来能缔造圈内地位的原因。同样,很多如今被视为自然地对于UC世界的认识,其实到现未有官方背书,但却填补了空白或使得官方不再沿用某些旧的错漏的设定。
能看出你收集和翻阅设定很细心,相信你也能看出很多细节方面是受到编撰人员的水平限制的。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2-10-18 23:32 发表
我原本陈述的内容是基于哪个角度来说的 我已经说了 如果你没有“其他地方没看” 你就可以根据前后讨论得出我所谓的“雷达技术”是特指质变 对量变程度到底有多少我没发表过具体观点
所以你的质疑是在曲解我本意的前 ...
1.UC0079年的时间点的雷达技术最多也就是现实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
2.由此逆推 UC0070年代 雷达科技在发达 但充其量等价于现实世界上个世纪80年代
3.米粒的出现导致UC0079年后的雷达技术发展停滞不前
4.朱就算到小行星带 就算没米粒 可用的雷达技术也就只有现实世界上个世纪80年代的水平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2-10-18 23:32 发表
您能别那张示意图当轨道图使好不?连比例尺和轨道都崩坏的东西,您除了能拿来单图示还难道还想拿来做理论论据?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2-10-18 23:32 发表
预警空域足够远,回避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获得垂直方向上的一个小速度就能在垂直方向上用时间累积出一个足够大的垂直位移,同时能保证飞行方向上的速度不受损失,从而对垂直方向进行反向操作回到原始轨道,最简单的实力就是空间飞行器的轨道对接原理。如果选择在飞行方向上进行减速,抱歉,您之前获得的为了达到高势能轨道而需要的动能被您白白浪费掉了,您将无法进入预定轨道,除非您重新加速到之前的速度。
这个是不管你用不用霍夫曼法去节省燃料,都绝对无法逃离的能量守恒原理,除非您相连这种基础都去否定,把科幻彻底变为玄幻。
“尤其是侧喷推力底下的情况下 浪费的推进剂还不如用来减速到合适速域来的划算”归根接地您还是没意识到,轨道飞行时做飞行反向上的加减速是多么消耗燃料,会对轨道造成多大变化的一件事。。。
原帖由
fg91 于 2012-10-19 07:35 发表
某人身上隐约看到和镰刀争执荷电粒子炮问题的老四身影(就事论事,不是说老四一无是处)
(以上借题发挥 并没针对谁 只是真的越来越不喜欢某些人的讨论方式 日常生活受了气就跑来网上撒)
3.现时间点就该以现时间点的资料为基础讨论 不然就又变成了我上面谈到的情况 一个人现在无视官设提出100种设想 10年后有一种碰巧被官方扶正 然后那个人开始吹嘘自己的设定能力多么多么高 有意义么 现实点吧 这么一点可怜的优越感 不要也罢啊
原帖由
rage 于 2012-10-19 20:32 发表
关于航母舰岛靠右这方面,刚好超大有一个提问的帖子,我总结其观点如下:
1、因为人的心脏是在左边的,当人在正面遇袭的时候大多数人会下意识的习惯性的向左避让。所以当飞行员着舰出问题的时候也习惯打向左边进行避让。
2 ...
原帖由
ZZGUNDAM 于 2012-10-19 16:21 发表
我自觉对你的研究态度很有好感,所以才半途插进来讨论,而且一直保持友好氛围。更没有信口开河地刷神马刷存在感!
你就这么扣一大顶帽子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原帖由
ZZGUNDAM 于 2012-10-19 16:21 发表
这是不是有点太小心眼了!我人身攻击你?请问我上面哪个帖子里面有哪怕一句话或者所含的语气,能让你得到如此神论?一句没针对谁就可以豁免了?
修改注:哦,我把其他帖子也看了下,貌似你不是针对我吧。如果仍是的话还请申明。
原帖由
ZZGUNDAM 于 2012-10-19 16:21 发表
请你一定要注意,不要认为我举了一个“某人”的例子,那就是沽名钓誉好吧。你想太多了。
那个例子是MSL AE的前版主OLD_TYPE至少在8或9年前于聊天中提到的,那时还没什么扫描设定呢。
你这样揣度假设前人为今用的态度,希望出自内心地反省一下。
原帖由
ZZGUNDAM 于 2012-10-19 16:21 发表
PS.我要警醒你一下!斑鸠的无私奉献在整个大陆圈子里也就纸娃娃等几个SB不承认,所以不要自作聪明地将自己和她捆绑在一起,这太不道德了。
我想斑鸠这许多年矢志不渝地将资料发在MSL,成为MSLer,应该是看重了这里的研究精神。
你身为受她惠及的后来人绝不应想当然地假设她人感受
原帖由
rage 于 2012-10-19 20:32 发表
最后,虽然我不参与论战,但提醒兄台你一句,尽信书不如无书。执着于设定而脱离现实,或者像某禽兽一样执着于现实与设定的差距而彻底抽翻设定都是不可取的。
原帖由
fg97 于 2012-10-19 21:32 发表
很糟糕的是本人完全不懂日文,看扫图的时间也欠奉,只能从讨论中侧面了解设定内容。虽然阁下在另一个帖子中指出本人这点的时候态度很有问题,但本人原本真的觉得你还是可以理性讨论的人。比如某禽兽刚来这里的时候本人也是狠狠战过几次的,但这不影响我们继续讨论下去的乐趣。但现在看来倒是我的一厢情愿了
原帖由
fg97 于 2012-10-19 21:32 发表
如果阁下依然不改变讨论的态度和方式,我觉得我们互相无视是最好的结局
原帖由
rage 于 2012-10-19 20:32 发表
关于航母舰岛靠右这方面,刚好超大有一个提问的帖子,我总结其观点如下:
1、因为人的心脏是在左边的,当人在正面遇袭的时候大多数人会下意识的习惯性的向左避让。所以当飞行员着舰出问题的时候也习惯打向左边进行避让。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