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关于早期MS的推进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巨舰大炮    时间: 2013-5-14 20:04     标题: 关于早期MS的推进问题

我去查了一下相关的设定和帖子发现官方的设定是在IF的约束下的聚变反应加热水(话说不应该是液氧液氮么)喷出达到推进效果的,我一直觉得很奇怪的是两点、
一个是工质的选择,觉得用水作为工质这个设定实在太操蛋。。大概是我记错了?
第二是关于聚变反应的功率问题,理论上来说就算是很小型的聚变反应的功率也可以轻松把几十吨重的ms推到几十g以上的加速度,是利用率太低了?还是本身的强度不够只能限制速度避免解体?那么低的加速度为什么不直接用化学动力引擎?
作者: ZZGUNDAM    时间: 2013-5-14 20:28

CC8P?
作者: fg91    时间: 2013-5-14 20:29

EMS04那操蛋的土星还是木星引擎看到没?用固体工质控制不良就这德行

早期设定09以后的公国MS才用上核喷子,06早期设定是用化学火箭的。现在好像是都统一到核喷子了

喷水?你确定看到的不是公国海鲜?

功率不是问题,问题是喷出去的工质。MS是用炉子加热工质膨胀喷出,而不是现在核火箭往后扔核弹……炉子的功率不仅用于支持光束兵器,还要供应机体动手动脚以及电脑火控系统啥的用电,用于加热的功率是多少不好说。

看到喷水总想到亚布帝国……

[ 本帖最后由 fg91 于 2013-5-14 20:30 编辑 ]
作者: CHIKUSYOU    时间: 2013-5-14 21:23

出力很不错了 最适喷射速度接近光束的9%
看你工质的量让你瞬间加速到10几G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么做有必要么,本来造MS就是因为米粒下要目视作战才弄出来的,结果加速度这么高敌人还没看到就化为流星了,机体要是没散架的话,一次喷射耗尽推进剂的MS就只能这么向着宇宙的尽头前进了。

UC世界观里各种核引擎都是和米粒脱不开关系的,因为有I力场屏蔽辐射 所以炉心基本上是半开放结构,不用通过麻烦的传导系统直接把推进剂过炉心加热的 一来帮助散热 二来不占用输出功率

要说早期MS的话
最基础的热核火箭引擎的话确实有用水做推进剂的,比如06F这种推进剂兼用冷却剂的机型 巡航时就是用水,战斗机动时换用硅化物做推进剂。
除此之外长距离巡航普遍采用液氢和气态氧等,而战斗机动时主要是铝和硅化物
土星引擎这种异类直接用铅和亚铅以及铋等重元素 结果机子骨架表示抗议了

除此之外热核喷气引擎的话用空气
热核水流引擎的话用水
热核混合引擎的话空气和推进剂混用

舰船和殖民地移动用的核脉冲引擎的话就是靠小型核爆了 和现在的核火箭差不多
作者: 巨舰大炮    时间: 2013-5-14 21:39     标题: 回复 #4 CHIKUSYOU 的帖子

而且我看了下陆上型zaku的设定发现按理说他的推进剂是用不完的。。貌似陆上型用的就是空气

可控聚变都做在MS上了还不能做在殖民卫星和舰船上面么= =

[ 本帖最后由 Robin567 于 2013-5-14 21:50 编辑 ]
作者: Robin567    时间: 2013-5-14 21:46



QUOTE:
原帖由 巨舰大炮 于 2013-5-14 21:39 发表
而且我看了下陆上型zaku的设定发现按理说他的推进剂是用不完的。。貌似陆上型用的就是空气

应该说是热交换器这部分采用了空冷从而大大延长了陆战MS的作战时限,不必像采用完全采用装甲蓄热的宇宙型MS那样在作战后需要长时间的散热甚至是由于过热而被迫强制停机。
作者: malganis    时间: 2013-5-14 21:50

姿控还有用到化学火箭的时候,不过当主推的话续航力就渣掉了
核脉冲主要是一些超大型物体使用,比如搬殖民卫星、小行星或者朱庇特这样的巨舰

[ 本帖最后由 malganis 于 2013-5-14 22:03 编辑 ]
作者: rage    时间: 2013-5-14 21:57

MS身上耗电的多了,你现在看到的动力炉出力都是按电功率计算的。
首选机体主控电脑要电,维生系统要电,雷达监视器镜头和运动传动更是大大的耗电。另外姿态控制喷嘴也需要电力控制点火甚至是控制喷射角度和喷射流量,然后再加上主喷。
作者: CHIKUSYOU    时间: 2013-5-14 22:04     标题: 回复 #5 巨舰大炮 的帖子

06J只是散热上导入空冷增强散热性能
又没有换热核喷气引擎 工质还是得用推进剂

理论上OYW能一直喷的也只是07H8这种用了热核喷气引擎的机子,80年代中期以后的大部分机型或改修机虽然也都追加了这玩意

早期的话就连09那种热核混合引擎的玩意都得靠液氢做冷却剂兼推进剂 不然运行不了一会儿就得过热当机
作者: 巨舰大炮    时间: 2013-5-14 22:36     标题: 回复 #9 CHIKUSYOU 的帖子

话说。MS宇宙里面如何散热?没有介质不能热传递的话又不像陆地可以吸入空气排热
作者: CHIKUSYOU    时间: 2013-5-14 22:40



QUOTE:
原帖由 巨舰大炮 于 2013-5-14 22:36 发表
话说。MS宇宙里面如何散热?没有介质不能热传递的话又不像陆地可以吸入空气排热

辐射,太阳怎么把热送到地球的,MS就怎么把热送去别处,但效率太低,所以必须得靠冷却剂,一部分冷却剂用作推进剂喷出机外带走热量,一部分热量通过机内循环导去装甲靠辐射散热,另一部分热量就只能随冷却剂积累,直到归舰后进行强制冷却
作者: malganis    时间: 2013-5-14 22:41     标题: 回复 #10 巨舰大炮 的帖子

不外乎机体蓄热+冷却剂
作者: hilmluo    时间: 2013-5-15 09:13     标题: 回复 #10 巨舰大炮 的帖子

陆战型ms也需要用到制冷剂进行降温啊
作者: gawainli    时间: 2013-5-15 19:14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14 21:23 发表
出力很不错了 最适喷射速度接近光束的9%
看你工质的量让你瞬间加速到10几G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么做有必要么,本来造MS就是因为米粒下要目视作战才弄出来的,结果加速度这么高敌人还没看到就化为流星了,机体要是没散架的话,一 ...

借光问一句,里歇尔,Z这种TMS是热核混合么?
作者: CHIKUSYOU    时间: 2013-5-15 23:25



QUOTE:
原帖由 gawainli 于 2013-5-15 19:14 发表

借光问一句,里歇尔,Z这种TMS是热核混合么?

不是,宇宙用核火箭,长期地球作战的时候会更换核喷气引擎
作者: gawainli    时间: 2013-5-15 23:58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15 23:25 发表

不是,宇宙用核火箭,长期地球作战的时候会更换核喷气引擎

也就是说视情况换?那高轨道突入这种两边都搭的怎么办?
作者: cxasuka    时间: 2013-5-16 00:03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14 21:23 发表
出力很不错了 最适喷射速度接近光束的9%
看你工质的量让你瞬间加速到10几G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么做有必要么,本来造MS就是因为米粒下要目视作战才弄出来的,结果加速度这么高敌人还没看到就化为流星了,机体要是没散架的话,一 ...

9%的是MD吧。。。。。正常点的东西应该到不了那种规格外的速度。。。
10G应该难度挺大,除了MD,正常热核推进的ms,即便是性能非常好的那几台,满载下也就5~7个g,上10估计要耗掉不少推进剂后或者轻载才做得到,但那样的话正常作战能力就难以保证了,大多数ms的水平也就是满载1~2个g,战到精尽人亡的最后空载能到2~3个g的水平。毕竟uc再黑科技,主推的最大推力性能设定摆在那里。

炉心办半放。。。估计挺难,if再大能隔辐射性能好、隔热性能好,但能把炉心半开放在机身内这种事情,应该还没这么妖孽的程度吧。。。
虽然说是说让工质直接通过炉心加热,但回头看看,毕竟m炮管有if保护也难以承受长时间连射的mega的温度,把炉心半开放在机身内推进剂直接加热这种事,那就不单单是炉子的耐热问题了,而且在耐热设计之外还牵扯到推进剂放置位置、推进器放置位置,炉心加热后推进剂在机体内部传输过程中的影响与消耗,问题很多,甚至能从原理上影响到不同机体的推进器设定以及各种换装等问题上,坑很大。
相对简单的方法是依靠if特性,将炉心高温间接、可控的引到分布的推进器,在推进器内推工资进行加热后直接外排,不过这么一来虽能解决很多麻烦问题,但脑部成分较多,和热核火箭原理的设定描述又相差太大。
总之,这东西虽然原理上说的通,但在设定上却是个坑。

硅化物一般做耐热层之类的,做推进剂?

其他内容的观点基本同意+1

QUOTE:
原帖由 gawainli 于 2013-5-15 19:14 发表

借光问一句,里歇尔,Z这种TMS是热核混合么?

看情况和适应性要求,热核、热核混合、热喷都可以换着装。
作者: CHIKUSYOU    时间: 2013-5-16 12:46



QUOTE:
原帖由 gawainli 于 2013-5-15 23:58 发表

也就是说视情况换?那高轨道突入这种两边都搭的怎么办?

当然是核火箭了,突入前换装核喷气的话不就变成漂流物了。
宇宙用核火箭突入地表完成初期任务,归队后视情况,返回宇宙的话就直接装货船出地球 继续留在地球做任务的话换核喷气
当然这只是说主喷 拿Z来举例的话  腿部的6台主喷和裙甲的辅喷全是靠换装的
但是像机体带大气突入装备的组件上确实会用核混的 比如Z的FXA-01就搭载RE-M86-Tw多领域热核混合推进器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6 00:03 发表
9%的是MD吧。。。。。正常点的东西应该到不了那种规格外的速度。。。

嘛 4L说的最适喷射速度是指工质喷出速度
这里的最适也只是实验室里的数据,而且还是47年米氏核火箭引擎实用化时的东西
所以是舰船级别的出力 MS用应该会被结构强度等因素制约 就算不提小型化炉子出力问题 就算能达到这个性能 也要考虑机体结构强度开限制器的吧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6 00:03 发表
10G应该难度挺大,除了MD,正常热核推进的ms,即便是性能非常好的那几台,满载下也就5~7个g,上10估计要耗掉不少推进剂后或者轻载才做得到,但那样的话正常作战能力就难以保证了,大多数ms的水平也就是满载1~2个g,战到精尽人亡的最后空载能到2~3个g的水平。毕竟uc再黑科技,主推的最大推力性能设定摆在那里。

理论上应该可行 当然不是指既存MS可以实现该性能
而是以当时技术水平理论上开发出这种规格的玩意出来 但是完全没必要 所以实际不存在这么个玩意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6 00:03 发表
炉心办半放。。。估计挺难,if再大能隔辐射性能好、隔热性能好,但能把炉心半开放在机身内这种事情,应该还没这么妖孽的程度吧。。。
虽然说是说让工质直接通过炉心加热,但回头看看,毕竟m炮管有if保护也难以承受长时间连射的mega的温度,把炉心半开放在机身内推进剂直接加热这种事,那就不单单是炉子的耐热问题了,而且在耐热设计之外还牵扯到推进剂放置位置、推进器放置位置,炉心加热后推进剂在机体内部传输过程中的影响与消耗,问题很多,甚至能从原理上影响到不同机体的推进器设定以及各种换装等问题上,坑很大。

你想的太夸张了 炉心半开发没你想的那么夸张浮在机体内部,只是相对于现在核反应堆的全封闭式而言,可以在运行时炉心部和外部物质进行某种程度的交换。
米炉里高热态的等离子体被通过I立场和外壁隔离,据说辐射到外壁的热量极低(不到一万度?怎么实现的鬼才知道) 而最高温的炉心部(1cm³ 150气压时10亿度)通过I立场开路 里面直接过推进剂(据说能源变换率有0.4% 高的逆天啊)
理论依据是综上所述了 具体牵扯到的黑科技就随他去吧 坑太深了 跳进去必死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6 00:03 发表
相对简单的方法是依靠if特性,将炉心高温间接、可控的引到分布的推进器,在推进器内推工资进行加热后直接外排,不过这么一来虽能解决很多麻烦问题,但脑部成分较多,和热核火箭原理的设定描述又相差太大。
总之,这东西虽然原理上说的通,但在设定上却是个坑。

这东西就是设定里提到的利用等离子炉心型融合炉的核火箭引擎
据说能源利用率太低 被现在的过米炉炉心的版本淘汰了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6 00:03 发表
硅化物一般做耐热层之类的,做推进剂?

硅化物再耐高温 在10亿度面前还不都得俯首称臣么
再说人家官方也只是说硅化物 又没说硅化啥 没准又是什么神奇的新材质
(谜之音:那么多好物质不用 当初为啥非要拉硅下海鬼才知道 这屁股爷不擦了)
作者: 巨舰大炮    时间: 2013-5-16 17:18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15 23:25 发表

不是,宇宙用核火箭,长期地球作战的时候会更换核喷气引擎

脉冲式裂变推进?
作者: 巨舰大炮    时间: 2013-5-16 17:20



QUOTE:
原帖由 gawainli 于 2013-5-15 23:58 发表

也就是说视情况换?那高轨道突入这种两边都搭的怎么办?

进入大气层以后换喷漆引擎
作者: gawainli    时间: 2013-5-16 20:09



QUOTE:
原帖由 巨舰大炮 于 2013-5-16 17:20 发表

进入大气层以后换喷漆引擎

高轨道突入战...不是说单纯换场子,是类似z里那样高轨道空袭敌方基地的作战(虽然说我知道这种战斗在96年基本没必要,主要是好奇理论上)。等于是前半段大气外,后半段大气层内而且都有战斗。
作者: gawainli    时间: 2013-5-16 20:13     标题: 回复 #18 CHIKUSYOU 的帖子

也就是说核火箭大气层内照样用的很不错只是比核喷气续航差咯,那混合的可能大么?
作者: CHIKUSYOU    时间: 2013-5-16 20:25



QUOTE:
原帖由 gawainli 于 2013-5-16 20:13 发表
也就是说核火箭大气层内照样用的很不错只是比核喷气续航差咯,那混合的可能大么?

OYW早期普遍的MS大气内不都是核火箭么 照样用的不错 续航力上对一般战斗任务来说不存在影响 比如你设想的宇宙轨道降下地球的据点压制任务,长的几个小时也结束了 核火箭引擎就算有推进剂的限制 这么点时间还不是问题
只是对于可变机种来说长途奔袭是必须考虑的指标 所以要长期配属重力环境下时才有必要去换装核喷气

主推全换混合也不是不能 问题是同尺寸的混合引擎出力比单独的核火箭/核喷气要低 也就是说不采用针对性换装的话 直接用混合喷的结果就是机体综合性能指标下降
作者: malganis    时间: 2013-5-16 20:54     标题: 回复 #17 cxasuka 的帖子

大推力的主要核火箭附近大概都有炉子,比如背包、腿部,效率、耐热应该还好
姿控反正推力有限,把较少工质多输送一点距离似乎也可以接受,实在远离炉子的地方再用化学姿控

话说一骨碌里EMS-04说是维持将近1分钟的5G加速,后来有进一步的说法么?
作者: Robin567    时间: 2013-5-16 20:58



QUOTE:
原帖由 malganis 于 2013-5-16 20:54 发表
话说一骨碌里EMS-04说是维持将近1分钟的5G加速,后来 ...

脉冲发动机
作者: cxasuka    时间: 2013-5-16 23:37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16 12:46 发表

:嘛 4L说的最适喷射速度是指工质喷出速度
这里的最适也只是实验室里的数据,而且还是47年米氏核火箭引擎实用化时的东西
所以是舰船级别的出力 MS用应该会被结构强度等因素制约 就算不提小型化炉子出力问题 就算能达到这个性能 也要考虑机体结构强度开限制器的吧

47年米氏协会才成立2年,首个炉子的建造才刚刚开始吧。。。等到测定最终发现m不是快20年后的事情吗?那时候才开始真正对m下手吧。。。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16 12:46 发表
理论上应该可行 当然不是指既存MS可以实现该性能
而是以当时技术水平理论上开发出这种规格的玩意出来 但是完全没必要 所以实际不存在这么个玩意

在这种体积上能做出这种性能还能实用化,没道理不给ms用,大推力不出问题的话即便胃口大,但是实战价值要高的多,没必要不给ms用,短期爆发性能高并不能一定意味着续航差,毕竟没人逼你从头全力开到尾不是?还有搞不懂前面那个数据的来源以及其他做支撑的设定依据,表示到底是造的出不给用,还是找造不出没得用,该结论现状坑太大,待议。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16 12:46 发表
你想的太夸张了 炉心半开发没你想的那么夸张浮在机体内部,只是相对于现在核反应堆的全封闭式而言,可以在运行时炉心部和外部物质进行某种程度的交换。
米炉里高热态的等离子体被通过I立场和外壁隔离,据说辐射到外壁的热量极低(不到一万度?怎么实现的鬼才知道) 而最高温的炉心部(1cm³ 150气压时10亿度)通过I立场开路 里面直接过推进剂(据说能源变换率有0.4% 高的逆天啊)
理论依据是综上所述了 具体牵扯到的黑科技就随他去吧 坑太深了 跳进去必死

炉心外部的范围个人觉得有点广,(炉壳(炉内设备(炉心)炉燃料)炉壳)<----这样一个封闭式的炉子,炉心和炉内、炉心外进行一定的交换还能接受,整体封闭性比较高,受保护度也比较大,分离的话也是整体性与ms分离。
但是让推进剂这种几乎每次出击都要加的东西,以及管线布置什么的去直接通m炉心这种做法,对于封闭度以及控制控制要求太高了,燃料转载及推进系统的标准估计都得拉到炉子的标准来搞。
外壁的热量我是不清楚啦,没见过具体设定,m炉的低温是对于1、2亿度的热核反应需求而言,不过那么小的体积内不用if做防护的话,上数千度的温度基本上能让所有的金属材料回家了。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16 12:46 发表
这东西就是设定里提到的利用等离子炉心型融合炉的核火箭引擎
据说能源利用率太低 被现在的过米炉炉心的版本淘汰了

分版本的热核火箭。。。没见过,孤陋寡闻了


能麻烦把47年工质速度、和分版本的通炉式核火箭的具体内容贴一下嘛,啃老族很久不补新设定了,懒得去下,求贴扫图,求更新,懒的满地打滚。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16 12:46 发表
硅化物再耐高温 在10亿度面前还不都得俯首称臣么
再说人家官方也只是说硅化物 又没说硅化啥 没准又是什么神奇的新材质
(谜之音:那么多好物质不用 当初为啥非要拉硅下海鬼才知道 这屁股爷不擦了)

不用介意细节啦,官方写很多东西很文的,槽点一大堆。顺便硅化物一般在1、2千的温度下比较好用,适用于推进器、喷管内壁之类直接接触高温热焰的地方,做推进剂似乎没较为突出的用例的印象了。

QUOTE:
原帖由 malganis 于 2013-5-16 20:54 发表
大推力的主要核火箭附近大概都有炉子,比如背包、腿部,效率、耐热应该还好
姿控反正推力有限,把较少工质多输送一点距离似乎也可以接受,实在远离炉子的地方再用化学姿控

话说一骨碌里EMS-04说是维持将近1分钟的5G加速,后来 ...

设定里很乱,说不清。
例如分炉这么奢侈的事情,设定多在些高端机身上才有,但是量产机也有很多除了背包还有小腿、脚底装大推的,要是火箭旁都要有炉子的话,估计鸡瘟先穷死,当然联邦也不会好受。
还有就是各种换装,有些带推进器的换装,如果火箭旁一定要有炉子,那这些东西的要怎么办。。。。。。这其中还有些是属于用完、甚至没用完,就被扔了。。。。。。

例如z+,主炉就只有腿上两个,背后却背了4个核火箭。。。。。。把腿上加热的大量、膨胀后体积巨大的推进剂在机体内先向前喷射,然后到了上半身再调转速度方向180度从背后喷出?这得多荒唐,能量利用率多低啊?

之类的奇葩例子如果去拿单台ms设定去套、去推敲的话还有很多很多。


所以直过炉心这设定的本身坑很大,而且这坑根本没底。
作者: gawainli    时间: 2013-5-16 23:37     标题: 回复 #23 CHIKUSYOU 的帖子

soga,一开始看帖子我还奇怪为啥不是兼用的混合,尤其是0087年前后高轨道还是颇热闹的,一直换似乎整备颇麻烦。
既然提到整备顺带问一句,一般情况下整备班有没有紧急制作某些低难度配件的能力。最近补muv看到短篇里整备兵居然有能力前线生产部分零件直接惊悚到了。
作者: Robin567    时间: 2013-5-17 00:03



QUOTE:
原帖由 gawainli 于 2013-5-16 23:37 发表
soga,一开始看帖子我还奇怪为啥不是兼用的混合,尤其是0087年前后高轨道还是颇热闹的,一直换似乎整备颇麻烦。
既然提到整备顺带问一句,一般情况下整备班有没有紧急制作某些低难度配件的能力。最近补muv看到短篇里整备兵居 ...

靠机床弄几个简单的零件是可以的,精度什么的可以靠手工来保证
作者: CHIKUSYOU    时间: 2013-5-17 14:56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6 23:37 发表
47年米氏协会才成立2年,首个炉子的建造才刚刚开始吧。。。等到测定最终发现m不是快20年后的事情吗?那时候才开始真正对m下手吧。。。

45年学会成立 47年米炉就已经完成了 核火箭的设计旧世纪就存在 技术基础原本就有 所以米炉弄出来很快就套用了
米粒被实证到确实是69年 大概是早年只是发现米粒物理学的物理现象 并没有实际观测到米粒的技术

机身结构强度 和驾驶舱抗G能力都是瓶颈 先不提造不造的出 就算能造
一般MS尺寸的抗G设备充其量缓冲5G算先进的了
动不动来个10多G的回避动作 别说实战价值了 机师先得挂呀
结果之前那份数据现在看来应该是舰船级的大型炉 MS的炉子能不能到达那个喷射初速确实有待商榷
不过假设工质喷出速度可以达到 只是单位时间喷出量有限的话(假设单位时间工质的炉心通过量才是各喷子技术主要瓶颈),以现在设定几吨的推进剂储量+喷子推力数据来算的话 续航时间相当可观呀

那个导热到炉心外进行热交换的玩意我之前说错了 不是融合炉 是利用等离子炉心裂变炉的核火箭 结果因为炉子本身出力低和能量交换率过低被过炉心式融合炉淘汰了 嘛 也是40+年的事情了

资料么 也没什么新的了 基础理论的玩意一直没变过 都是十多年前的玩意 新书也是纯引罢了
现在在学校 资料回家发


QUOTE:
原帖由 gawainli 于 2013-5-16 23:37 发表
soga,一开始看帖子我还奇怪为啥不是兼用的混合,尤其是0087年前后高轨道还是颇热闹的,一直换似乎整备颇麻烦。
既然提到整备顺带问一句,一般情况下整备班有没有紧急制作某些低难度配件的能力。最近补muv看到短篇里整备兵居 ...

高轨道大气稀薄 不管是核喷气还是核混合的运行效率都不怎么样
换喷子在整备上还真不是问题 本身这种机体设计的时候喷子就是可方便拆卸的,就算不换喷子类型 也经常有把喷子换下来整备 将另一套整备好的装上去的情况。

第二的问题请参看Ez8 那就是战地整备班子的杰作啊

[ 本帖最后由 CHIKUSYOU 于 2013-5-19 12:11 编辑 ]
作者: mgfyrr    时间: 2013-5-17 21:26

問個小白問題
之前查過有關核火箭的文章
發現這貨污染貌似挺大的
UC這樣的普及率真心沒玩問題??
作者: CHIKUSYOU    时间: 2013-5-17 21:31     标题: 回复 #30 mgfyrr 的帖子

4楼6行中间部分
作者: Z鱼雷鲨    时间: 2013-5-17 22:39     标题: 回复 #30 mgfyrr 的帖子

能勉强称为核喷气的冥王核动力导弹也是损人不利己的玩意
作者: 另類人    时间: 2013-5-18 01:35



QUOTE:
原帖由 mgfyrr 于 2013-5-17 21:26 发表
問個小白問題
之前查過有關核火箭的文章
發現這貨污染貌似挺大的
UC這樣的普及率真心沒玩問題??

UC时代的核动力炉都是核聚变,所使用的材料要“干净”得多,没有放射性污染。

QUOTE:
原帖由 Z鱼雷鲨 于 2013-5-17 22:39 发表
能勉强称为核喷气的冥王核动力导弹也是损人不利己的玩意

SLAM?那是“冥王計劃”,导弹本身的名字就叫SLAM吧。

[ 本帖最后由 另類人 于 2013-5-18 01:37 编辑 ]
作者: cxasuka    时间: 2013-5-18 02:08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17 14:56 发表
45年学会成立 47年米炉就已经完成了 核火箭的设计旧世纪就存在 技术基础原本就有 所以米炉弄出来很快就套用了
米粒被实证到确实是69年 大概是早年只是发现米粒物理学的物理现象 并没有实际观测到米粒的技术

这个也是坑。。。

m博士发现m粒子,提出m理论,被学术界排斥,45年在side3成立m学会,47年和イヨネスコ一起开发MY炉,65年才在MY炉里发现特殊电磁波效果,69年m的存在才被证实。

这一整套是理论物理学的方式,其特点为理论只有其理论体系所得出的推断(结论)能被客观、重复地加以验证,才能证明其成立,然后才能被运用。

换句话说,最初的MY是通过发现m的推论效果,之后再进一步才证实m存在的。

所以最初的MY炉本身是用来证明m存在的工具,其本身并不是之后我们常说的那种MY炉.

我们常说的那种MY炉是根据m理论运行的,也就是说,这种炉子运行的本身就是对m的证明与运用,而不需要通过发现特殊电磁波效果,然后再过4年来证实m。

所以,从理论物理学的观点出发,只有69年后,最初的MY炉完成了自己对于m的证明之后,才能制造后面满大街的MY炉。


这东西从设定年表上完全就是个坑,所以以前才有关于“m底火”从何而来的争论。至于官方,估计永远不回去介意这些只有脑袋有坑的人才会去注意的细节。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17 14:56 发表
机身结构强度 和驾驶舱抗G能力都是瓶颈 先不提造不造的出 就算能造
一般MS尺寸的抗G设备充其量缓冲5G算先进的了
动不动来个10多G的回避动作 别说实战价值了 机师先得挂呀

这个怎么说呢。。。从现在ms的设定来看,其实机师和机体要承受的最大加速度并不来自自身的推进,而是ms喜欢的各种飞行中的冲撞,格斗。

比起推进器提供的主要来自座椅后方下(主推进器推力方向)的那点加速度,不用说线性座椅,现代战斗机的技术就足以满足这种来自于后下方9个G的加速度了。

但是高速撞击不但产生的加速度巨大,并且这些撞击中产生的加速度大小、方向完全根据当时的情况而定,而不像主推进器的推力方向那么固定,因此线性座椅很重要一个功能是提供接近任意方向上遇到较大加速度时,保护机师的能力。

撞击的加速度究竟有多大?相关的东西可以去看一些撞击测试,或者喜闻乐见的去看一些车祸。近期的典型例子就是ep1里面独角撞青椒时,12妹被气囊压在座位上。

因此就座椅能提供的对于主推进器推力产生的抗G力而言,技术上其实并不困难,实际上线性座椅依靠座椅技术,飞行服技术,以及比起固定式的座椅,线性座椅还有利用自身在座舱空间内移动来减缓瞬间加速度的特殊性,抗G能力要好的多,座椅的抗G能力应该不是推进器推进力的限制。




看到你说这个核火箭才反应过来,前面扯淡时都没主义看是用核爆的核脉冲火箭还是设定里那个问题多多的直接往炉心里扔推进剂的核火箭就开始扯了。。。。晕倒。。。。



然后之前看漏忘记说了,核混合不是“空气和推进剂混用”,而是既有热核喷气结构又有热核烧推进剂结构的混合式引擎,因为这两个东西本质原理上是一样的,所以在部件上有很多共同性,能够做到一起,在大气圈内使用热核喷气的部分功能,接用空气来解决燃料航程问题,在宇宙使用热核烧推进剂结构的部分,用于宇宙推进,最初的大型化是木马,小型化是FF-X7。

所以这东西在高层大气能直接用宇宙中的方式来维持推进性能,而不会收到大气稀薄的负面效应造成推进性能下降。

但是这东西较单一功能的核推进引擎来的复杂,在价格和维护上成本都更高,所以多出现在特殊机型上,例如宇宙地球都有适应性的战舰、或者不用特殊换装就能在宇宙地球内乱飞的ms身上。
作者: CHIKUSYOU    时间: 2013-5-19 12:29     标题: 回复 #34 cxasuka 的帖子

M粒发展和米炉推进太坑了 先不扯

问下现在抗G的问题 话说印象中现代的抗G主要是从机师对G应力下手 而不是直接缓冲掉G力吧
只看到说通过锻炼和抗G服增强机师对G抗性 没看到过战斗机G力缓冲方面的资料
刚才查了下F22的最大过载才9G 话说这个9G是机体过载 还是驾驶舱机构缓冲后反应到机师身上的G力
如果是前者的话 貌似有看到过机师因为无法承受9G过载昏迷的事情 也就是说驾驶舱的G力缓冲基本是0
如果是后者的话 那反应到机体上的过载得有18G?
不明求解

至于核混合的问题
MS的核混合确实是空气和推进剂混合使用 至少早期MS确实如此 比如大魔 详情见下 就不打字了

当然双结构型核混合在航空机上确实是有的

在高层大气环境下采用核混合的效率低下问题 从两方面看
空气推进剂混用结构的话 进气量不足会导致性能下跌
如果是双结构型的话 本身性能上虽然可以和核火箭无差 但双结构导致的推进剂储存空间减少的问题 会导致续航时间的减少
整体来看会存在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



顺便刚才到的书


[ 本帖最后由 CHIKUSYOU 于 2013-5-19 14:51 编辑 ]
作者: cxasuka    时间: 2013-5-19 22:56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19 12:29 发表
问下现在抗G的问题 话说印象中现代的抗G主要是从机师对G应力下手 而不是直接缓冲掉G力吧
只看到说通过锻炼和抗G服增强机师对G抗性 没看到过战斗机G力缓冲方面的资料
刚才查了下F22的最大过载才9G 话说这个9G是机体过载 还是驾驶舱机构缓冲后反应到机师身上的G力
如果是前者的话 貌似有看到过机师因为无法承受9G过载昏迷的事情 也就是说驾驶舱的G力缓冲基本是0
如果是后者的话 那反应到机体上的过载得有18G?
不明求解

对,现代对抗G力主要是依靠乘坐舒适性(例如座椅坐姿、角度),以及抗G服对血液流动方面进行下手。

对于战机,大过载的方向都是来自下方,所以有一定后仰角度的坐姿比起挺直的坐姿更利于缓解肌肉对过载支撑时的压力(躺着怎么都比站着舒服)。抗G服让血液向下肢流动的难度增大,从而尽量使血液留在上身延缓大脑缺氧的方法就跟简单直接了。

缓冲方面因为座椅什么的都是固定的基本上做不到,顶多坐垫靠背的材料方面提升下舒适性。

所以现代战机在9G过载的“限制”方面一直提不上去,因为以现有的那些抗G措施所提升的驾乘舒适性而言,在战机机体过载9G的时候(实际上对人体几乎也同时是9G,只是通过那些手段后会比没有运用那些手段时机师会相对的觉得舒服,还能保持一定的清醒度去战斗),几乎也到了长期受训练人体还能“保持战斗力”的极限(不过给空军做撞击试验的那些精英也证明过人类的极限尚不止这些)。

有人机的抗G现在差不多应该撞在9G墙上了,顶多在舒适度上做提升,延长高过载下机师能坚持的时间罢了。

以上如果说的有错还请坛里的军宅大大们指正。


线性座椅的一个好处就是非固定性,能在座舱空间里一定程度的摇啊摇,通过自身位移以及归位阻尼控制等方法利用座舱空间来对对机师造成的冲击进行一定的缓冲,而且这个位移的缓冲可以说是全向性的,对于ms这种需要通过研究“哲学”来分胜负的东西是很有用的。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19 12:29 发表
至于核混合的问题
MS的核混合确实是空气和推进剂混合使用 至少早期MS确实如此 比如大魔 详情见下 就不打字了

当然双结构型核混合在航空机上确实是有的
不明求解

看扫图的出处似乎是大事典的样子啊,的确是把燃料和大气一起加热。

不过看来我们在说的可能还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orz

我说的是对于Z之类用的宇宙地球双适应性的那和核混合是指这个啦。。。。。体积上其实还好,因为很多部分都是共用部件,主要是解决环境变化下的换装问题以提高机体战斗范围。

用这种东西的不是全适应性的特种战舰就是主角ACE系的机库女王型的机体,而且实际原理和制造实现上共通性很大,几乎都是共用部件,对整体影响不大,而且考虑到机体的特殊性,其实性能上的保证还是有的,不过维护方面就呵呵了。。。。







仔细看了下,土星系提升推力的秘诀实质上是改变燃料配方,用增大反冲气体的质量来增加推力,而不是依靠更好的燃烧,提升同样质量燃料的排气速度来增加推力啊。。。。这种粗暴的通过增加单位时间内燃料消耗质量,牺牲续航力来提升加速度的土办法即便不出问题最后也得死啊。。。。

[ 本帖最后由 cxasuka 于 2013-5-19 23:05 编辑 ]
作者: malganis    时间: 2013-5-19 23:06

战斗机都是提高耐G力能力吧,主要是提高对垂直向加速度的抗性
怎么缓冲人也是在座舱里跟着走,位移大概差不了多少,除非黑科技不然估计做不到直线加速下的G力缓冲

按RX78那书,核战机的发动机在大气模式下类似脉冲发动机?
双结构的话是两套工质系统配同个炉子么?

把秒级加速度从宣称值砍了一半,5G能力不变……

回复 #26 cxasuka 的帖子
GM也是双主炉吧?把腿上辅炉砍掉了?多喷管可以是连在同个炉子上么

[ 本帖最后由 malganis 于 2013-5-19 23:16 编辑 ]
作者: CHIKUSYOU    时间: 2013-5-19 23:16     标题: 回复 #36 cxasuka 的帖子

嘛 线椅是80年代以后的东西姑且不提,考虑到MS机师的体能限制比起战机机师来说要松得多,而且诸多不穿标准服就常规机动的案例存在,从而得出早期MS的顺时机动力很大一部分得受到G力缓冲机构的技术瓶颈制约。就像我29L的假设,当时MS能缓冲掉5G已经算逆天了,当代战机技术的话连1G都做不到呀。

核战机的混合推子没意见,因为NC3本来就是低出力炉子,散热问题不明显,木马有足够的空间去解决散热问题

但关于Z的主引擎问题我觉得比起早期PG模型解释来说,近年发售的完全解析本的说法更值得信评,一来Z书里的说法和早期资料集有呼应,而且和Z的整套运用理论挂钩。二来在于模型解说大部分是服务于单一机体,很少考虑整个UC的技术发展趋势等关联信息,所以常有和资料集冲突的地方


土星换用原子质量更大的元素我觉得是因为当年代在同等尺寸推子技术上存在瓶颈导致,假设不论原子种类,工质原子的最高喷出速度存在一个上限的话 换用重元素可以获得更大的反冲力。另一方面如果因为尺寸问题导致单位时间内的工质喷出量(原子数\分子数)存在上线的话,单纯通过增加工质喷出量来加大推力的方案就不可行,同样只能寄托于重元素。而且考虑到推进剂罐的容量不变的话,续航力上不存在太大的差异。虽然采用重元素不免使机体满载时质量上升,但应该是利大于弊,性能提升显著,不然也不可能被采用。
结果导致顺时推力被卡死的原因得归结到当代机体结构强度上。

[ 本帖最后由 CHIKUSYOU 于 2013-5-19 23:56 编辑 ]
作者: cxasuka    时间: 2013-5-19 23:27     标题: 回复 #37 malganis 的帖子

对,就是让你在高G下坐着感觉舒服点来提升耐G

不,是脉冲发动机,就是靠热量来加热膨胀空气后向后排出的喷射引擎。
因为核火箭和核喷气其实都是靠热量来膨胀推进剂或者空气,所以炉子什么的原来那个就好了,只要有办法提供足够的热量,怎么玩都可以。

GM借鉴了很多78的设计是没错,不过多是在结构设计方面,在动力方面,至少设定集或者模型说明里面似乎没见过也采用78这种分炉设计的说法,满大街的量产机都玩分炉,估计维修组全都不干了。


炉子和喷嘴之间的关系我一直觉得很坑,一方面原理设定和部分机体78,Z系(不包括z+那些在背后加装推进器的)大致符合炉紧配推进器的做法。
但是从广泛性上来看,GM、dom、ms-14、rms-106、108更多更多的机体,甚至牛,山楂饼,似乎都没有关于为了腿部推进器分炉的设定。
这里懒的找了,就拿刚才翻的老书里的构造图贴几张,看看就明白炉捆主推这种东西具体起来就是空谈,新设定没去看,估计改了不少,偷懒了偷懒了www
不过原来这种死角问题,估计怎么改也改不掉了




[ 本帖最后由 cxasuka 于 2013-5-19 23:28 编辑 ]
作者: cxasuka    时间: 2013-5-19 23:48     标题: 回复 #38 CHIKUSYOU 的帖子

加速度那个啊,对了,其实就连你我这样的正常人,都能不需任何防护承受来自后下方4G的加速度哦(不过这时候还能不能操控什么要看个人体能而定了),游乐场里那种过山车就能做到,那东西普遍的安全系数就是4个g,而开方程式赛车的能够直接承受4G的横向,全美直线竞速超级燃料组的赛车,能从正后方直接对背部做出超过4个g,甚至超过5个g的加速度,这些都是经过锻炼的人体在这种加速度下依然能精确控制机械的水平。。。。。

没有大搞耐g设备的时候,战斗机载人过载也已经发展到5~7g了,ms自身加速度那点量,有没线性座椅真不值


核热膨胀推进的散热问题也是个坑,个人建议看看就好,别钻别跳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4-9 19:33 发表
这回头也是个死坑,钻下去的结果就是M炉的电能转化率并没有想象的高,而且热能依然是大头,于是从热膨胀做功返回去又成了热功率,再往前走就是散热死路和功率变化的悖论。

最后会得到制约ms电功率的其实并不是发热量,而是电能转化率的技术上限,这么个无聊结果,也只有这种无聊结果能支撑m炉的高电能转化率和散热问题。但这么一来,就和无数设定自相矛盾了。

冲突这种事,减值没办法,本来就没弄清楚的东西,一直靠修修补补做翻新出书,所以后来就懒的继续看了,感觉补不出啥新东西了,累不爱了。

哦,看错了,是说换装啊。

这么一来三癞子和大逼又把以前自己写的z的核混合给打脸了,就像前面说的,补不出啥新东西累不爱了。

这玩意今天打左脸明天打右脸打回去,或者左右互打的事情也不算少了,那就看以后官方怎么玩了,反正不管说是还是不是到底都是他们,看以后核混合的设定,和后面那些使用核混合设定的zz、s、ex-s,还有那些全地形适应性的战舰,他们自己怎么玩吧wwww

到底是每一款都出个什么把这个改掉呢,还是在新的系统性设定集里把核混合这东西拿掉呢,还是那天自己又打回来呢wwww......好期待看戏好期待看戏啊wwww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19 23:16 发表
土星换用原子质量更大的元素我觉得是因为当年代在同等尺寸推子技术上存在瓶颈导致,假设不论原子种类,工质原子的最高喷出速度存在一个上限的话 换用重元素可以获得更大的反冲力。另一方面如果因为尺寸问题导致单位时间内的工质喷出量(原子数\分子数)存在上线的话,单纯通过增加工质喷出量来加大推力的方案就不可行,同样只能寄托于重元素。而且考虑到推进剂罐的容量不变的话,续航力上不存在太大的差异。虽然采用重元素不免使机体满载时质量上升,但应该是利大于弊,性能提升显著,不然也不可能被采用。
结果导致顺时推力被卡死的原因得归结到当代机体结构强度上。

推进罐容量不变不一定绝对,毕竟推进剂密度这个也没底,能有的只有设定中机体空载和满载质量之间的差值,当然这里面可以再脑部些携行兵装,其他类型的油料什么的扣一扣,差不多就是燃料质量了,我这里没仔细去算粗大和扎古在这方面的设定数据差别,姑且认为同时代差距不大吧?懒了,或许谁去算算可能会不一样。

但是,假设同时代燃料搭载质量相差不大,但没有办法提升排气速度,而是增加排气质量的话,恩就是增加排出燃料的质量,反过来就是燃料用的更快,导致续航减少。。。。不过这是从设定进行推论的题外话

设定里死的还是强度啊。。。。

[ 本帖最后由 cxasuka 于 2013-5-20 00:24 编辑 ]
作者: CHIKUSYOU    时间: 2013-5-20 00:01     标题: 回复 #40 cxasuka 的帖子

Z背包主推倒确实是双结构核混合没错了
倒是裙甲那五台辅推挺耐人寻味,可换装的火箭推\喷气推(没核字!)而且提到了燃烧室的概念。
作者: cxasuka    时间: 2013-5-20 01:05     标题: 回复 #41 CHIKUSYOU 的帖子

背包?是指那根平衡翼,还是乘波机底面的喷口?但是乘波机底面喷口在ms形态上是朝上的啊。。。和其他主推方向完全相反了。。。。orz

群甲那5个还是老样子吧?原来那个 5 x 12200 kg, 2 x 10600 kg, 4 x 7600 kg没变吧?啊,不过这一来背包又要这么算?
没写应该是漏写,漏写字不奇怪,那么多设定里也不见每一本都老老实实写了核、化学什么的,想过去都87了,还不用核难不成打算倒退回去用化学/另外加装航空燃料?
燃烧室会不会是个泛指的概念?针对加热介质功能区域的特指之类的?

好混乱。。。麻烦再帮忙补补新书吧。。。。继续懒得打滚www



其实想想,if技术让高温传导到机体特定部位似乎并不难,如果非要让加热膨胀后的高速气体通过机体内部狭窄弯曲(相对理想燃烧室和喷口间结构相比)、还要受到机体关节转动影响的管道经过大量损耗后再喷出,这玩法真心无法理解。
作者: CHIKUSYOU    时间: 2013-5-21 19:13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9 23:27 发表
不,是脉冲发动机,就是靠热量来加热膨胀空气后向后排出的喷射引擎。
因为核火箭和核喷气其实都是靠热量来膨胀推进剂或者空气,所以炉子什么的原来那个就好了,只要有办法提供足够的热量,怎么玩都可以。

核战机的JPR-11C引擎确实用到了和脉冲发动机一样结构原理。通过两个可动I力场发生器对进气口摄入的大气进行压缩后才送入反应室以增加工质量,每秒压缩十次 所以上马赫3以后FF-X7的喷气音会有明显的脉冲式特征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9 23:27 发表
GM借鉴了很多78的设计是没错,不过多是在结构设计方面,在动力方面,至少设定集或者模型说明里面似乎没见过也采用78这种分炉设计的说法,满大街的量产机都玩分炉,估计维修组全都不干了。

吉姆确实是双炉
尤其是B型规格定下来时就换用和高达主炉一样的NC-7了。
而且吉姆双炉从数据来看是必然的结果,高达7台动力炉出力才到1380,吉姆用一台NC7就有1250的话 意味着 两台NC3+两台NC5加两台NC3M的总出力才130!太坑爹了
总的来说除了早期以非MS单位为目标的扎古系列部分机体是单炉外,OYW中后期开始各阵营MS大都是复数炉子。再往后的年代各种设定里就回避对炉子数的说明了,看来他们自己也知道这坑挖深了根本跳不出来。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9 23:48 发表
加速度那个啊,对了,其实就连你我这样的正常人,都能不需任何防护承受来自后下方4G的加速度哦(不过这时候还能不能操控什么要看个人体能而定了),游乐场里那种过山车就能做到,那东西普遍的安全系数就是4个g,而开方程式赛车的能够直接承受4G的横向,全美直线竞速超级燃料组的赛车,能从正后方直接对背部做出超过4个g,甚至超过5个g的加速度,这些都是经过锻炼的人体在这种加速度下依然能精确控制机械的水平。。。。。

没有大搞耐g设备的时候,战斗机载人过载也已经发展到5~7g了,ms自身加速度那点量,有没线性座椅真不值

嘛 大家心知肚明 MS那种操作难度 尤其是最初期自动化低下的0506那种东西操作难度不是F1或小灰机可以比的,更别提只需要抓着护栏的过山车了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9 23:48 发表
冲突这种事,减值没办法,本来就没弄清楚的东西,一直靠修修补补做翻新出书,所以后来就懒的继续看了,感觉补不出啥新东西了,累不爱了。

哦,看错了,是说换装啊。

这么一来三癞子和大逼又把以前自己写的z的核混合给打脸了,就像前面说的,补不出啥新东西累不爱了。

这玩意今天打左脸明天打右脸打回去,或者左右互打的事情也不算少了,那就看以后官方怎么玩了,反正不管说是还是不是到底都是他们,看以后核混合的设定,和后面那些使用核混合设定的zz、s、ex-s,还有那些全地形适应性的战舰,他们自己怎么玩吧wwww

到底是每一款都出个什么把这个改掉呢,还是在新的系统性设定集里把核混合这东西拿掉呢,还是那天自己又打回来呢wwww......好期待看戏好期待看戏啊wwww


NONONO,官设从没打过自己的脸,认为官设打脸的那是没认清现在官设定位,三癞子早已看清以上帝模式去写设定是自取其辱,现在都是给设定套设定去写,每个设定都有一个在UC世界里的定位,比如战争早期的军方宣传资料啦,第三方媒体的新闻报道啦,各种评论分析师以不同年代官方透露的部分资料进行符合该年代情报特征的分析论文啦之类的玩意。这么一来因为政治原因 情报管制等各种原因 设定内容 尤其是细节地方 大都不是正确率100%的玩意 读之前心里就该有个底
所以现在不存在出个新说法就非要把旧说法拍死的概念,多种假说是共同存在的。
嘛 明眼人到都看得出来这完全是没节操的擦屁股手段。不过对人家来说这么做一来可以增加读者读设定时对世界观的带入感,二来可以赋予设定本身以历史感,三来还可以给年期犯下的错误买单,何乐不为。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9 23:48 发表
到底是每一款都出个什么把这个改掉呢,还是在新的系统性设定集里把核混合这东西拿掉呢,还是那天自己又打回来呢wwww......好期待看戏好期待看戏啊wwww

核混合这玩意肯定不会摘掉
单说核混合这玩意 大部分资料说的双结构确实没错 也没其他别的资料说它有问题
关键在于双结构那是理论设计
但是单独的核火箭结构需要配置一定体积的储存罐才能达到标准指标,而核喷气结构虽然可以省去燃料罐的空间,但是进气结构压气结构以及仅靠大气无法充分散热所导致的额外散热结构占去的地方比燃料罐有过之而无不及。
结果你懂的 双结构的核混合虽然基础结构上可以混用省掉很大一部分空间,但是这两方分别必须的附加机构占用空间省不下才是重点
所以在实际开发上 出力 尺寸 续航力三个基础指标不可兼得,满足任意两方就要抛弃一方
核战记就是在放弃出力的前提下实现了小型化尺寸和标准续航能力
舰船级的当然是牺牲尺寸
而MS上就比较尴尬了 于是乎只能跑掉续航
所以有了空气和推进剂混用的版本,为的就是让兼做冷却剂的推进剂带走过多的余热,从而节省出额外的冷却设备所需的空间。而混合使用后推进剂的消耗量下降到了1/4 所以续航上还是比较有保证的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9 23:48 发表
这么一来三癞子和大逼又把以前自己写的z的核混合给打脸了,就像前面说的,补不出啥新东西累不爱了。


Z的核混合就像之前说的 没被打翻 只是延续 Z的主推用核混合的资料是存在与UC历史的,关键是那份资料的定位是80年代分析资料 AE最先端机型的具体数据根本没透露 第三方分析人士根据既存资料从Z在0G和1G环境下的运用实况以及机身大量的进气口结构分析出来这么个结果。然后大家都以为AE大能已经解决了三指标不能共存的技术难关。结果90年代末AE公布的资料才发现,丫的根本就是靠换装实现双环境下高性能运用,大多数进气口也是进出气双机能设备 在0G下充当制御喷。
结果早年被人们神化的技术的AE所实现出来的性能,最终被证实是靠人力堆出来的,为了配套Z的整备AE派出几十名技术人员组了两个团队(俗称ZTS)跟着Z上天下地的,不容易啊。嘛 对于商人来说这么点投资比起之后的回报来说也算便宜的就是了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19 23:48 发表

推进罐容量不变不一定绝对,毕竟推进剂密度这个也没底,能有的只有设定中机体空载和满载质量之间的差值,当然这里面可以再脑部些携行兵装,其他类型的油料什么的扣一扣,差不多就是燃料质量了,我这里没仔细去算粗大和扎古在这方面的设定数据差别,姑且认为同时代差距不大吧?懒了,或许谁去算算可能会不一样。

关键就在这里 设定里只提了净重 毛重半个字都没提。不过净重比06高出差不多5t 应该是用来强化骨架的了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20 01:05 发表

背包?是指那根平衡翼,还是乘波机底面的喷口?但是乘波机底面喷口在ms形态上是朝上的啊。。。和其他主推方向完全相反了。。。。orz

背包MS状态下只做防御+姿势制御等辅助用途。这玩意的主要意义只有两个 一个是突入大气 另一个是大气巡航,所以才使用固定的混合喷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20 01:05 发表
群甲那5个还是老样子吧?原来那个 5 x 12200 kg, 2 x 10600 kg, 4 x 7600 kg没变吧?啊,不过这一来背包又要这么算?
没写应该是漏写,漏写字不奇怪,那么多设定里也不见每一本都老老实实写了核、化学什么的,想过去都87了,还不用核难不成打算倒退回去用化学/另外加装航空燃料?
燃烧室会不会是个泛指的概念?针对加热介质功能区域的特指之类的?

数值倒是没变 不过这数值只是Z第一批次一号机前期型的数据 中期型以后稍有变动
前期型里裙甲那五个喷子 中间的是和美塔斯主推一样的AE-R-03-1800B,左右四个事1800B的小型化版本04系列的1600AS,但缺点是推进剂消耗量增大。
所以中期型以后换了出力降低的03系列1600ASX。而中间那个则换了1800B的发展型2000AS
所以中期型以后Z的裙甲辅推出力其实不一样了 一增四减
这几个推子被置为辅推主要是因为WR形态下因为矢量方向问题 前进推力只能达到3/4.而且不像主推 在持续喷射时间上很有限
MS状态下0G只做头顶方向的矢量推进和姿势控制用,最关键的是1G下用来在变形时维持高度的

QUOTE:
原帖由 cxasuka 于 2013-5-20 01:05 发表

其实想想,if技术让高温传导到机体特定部位似乎并不难,如果非要让加热膨胀后的高速气体通过机体内部狭窄弯曲(相对理想燃烧室和喷口间结构相比)、还要受到机体关节转动影响的管道经过大量损耗后再喷出,这玩法真心无法理解。

其实核火箭过炉心这设定如果说是只针对MS的主推的话就没问题了,主推一般都在炉子附近。而辅推之类的核火箭变种亚型则是通过把炉心部分高温等离子体传导至燃烧室加热推进剂。嘛 不扯了 这坑不好玩
作者: cxasuka    时间: 2013-5-21 22:07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核战机的JPR-11C引擎确实用到了和脉冲发动机一样结构原理。通过两个可动I力场发生器对进气口摄入的大气进行压缩后才送入反应室以增加工质量,每秒压缩十次 所以上马赫3以后FF-X7的喷气音会有明显的脉冲式特征

IF一个特点就是对不是导体的空气没效果,所以踩在地上做MC,核战的引擎是RB还是上面那个?还是说包括IF、MC、FF-X7设定上面那些又有新设定了?
还有,脉冲发动机只适用于低速飞行 ,适合高速飞行的是冲压发动机,完全不一样的东西......FF-X7能飞多快这种事,也是设定爱怎么写怎么写,挖了细节去考证死路一条啊。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吉姆确实是双炉
尤其是B型规格定下来时就换用和高达主炉一样的NC-7了。
而且吉姆双炉从数据来看是必然的结果,高达7台动力炉出力才到1380,吉姆用一台NC7就有1250的话 意味着 两台NC3+两台NC5加两台NC3M的总出力才130!太坑爹了
总的来说除了早期以非MS单位为目标的扎古系列部分机体是单炉外,OYW中后期开始各阵营MS大都是复数炉子。再往后的年代各种设定里就回避对炉子数的说明了,看来他们自己也知道这坑挖深了根本跳不出来。

B型那个没注意,求提供,求补课。
下面数据那个推论很有趣,得出的结果也有趣且正确www
高达是小炉的代表,很大一部分是收到核心部分对内部体积的影响,被迫使用这种方式,不过对于那些不使用核心机构,或对于内部布置有特殊要求的东西,像扎古那样选择简单粗暴易于制造维护的单一大炉应该是更好的选择,这样一来其实也不太坑,至少官方并没把分炉怪胎以外的机器都说死。
回头看那些东西机体,主发电机之类的字眼对主要这个概念的表达其实也很清楚了,而且主炉分炉真那么普遍的话,那Z那个2主炉分炉的设计也用不着什么大书特书,至于ZZ、ex-s更没啥好吹嘘的不是?
不过哪天官方真一本正经的去补这些东西的话,那估计还会看的就只剩下臭军宅和民科理工了。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嘛 大家心知肚明 MS那种操作难度 尤其是最初期自动化低下的0506那种东西操作难度不是F1或小灰机可以比的,更别提只需要抓着护栏的过山车了

别小看F1或者小飞机,F1这种受赛规制约,同时又需要极端驾驶才能“正常行驶”的东西,我估计比那些充满了各种电子辅助设备的现代战斗机难开,至于5~7G的“小飞机”,好歹也都是上世纪7、8十年代的各国空中霸主。
回头看看武器发展的历史和淘汰过程就会明白,新一代主力武器的自动化程度这种东西永远只会更高啦,这点尽管放心好了,老掉牙的旧百科里也说过开ms很简单的。
天天让机师抱怨操作困难的话,那机师精力都忙在控制机体身上,哪有心情作战?上了战场妥妥作死的节奏。
单就巨大人形在重力下能自动保持平衡的同时进行奔跑、跳跃、战斗,在宇宙中能够自动控制自身质量,有控制性的进行四肢、躯体移动控制的技术,现代科技下的自动化水平根本想都不敢想,而没有这种自动化技术的话,ms这种复杂的东西是不可能被人工驾驭的。
如何充分运用平台所提供的巨大性能,才是操作运用上的困难之处。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NONONO,官设从没打过自己的脸,认为官设打脸的那是没认清现在官设定位,三癞子早已看清以上帝模式去写设定是自取其辱,现在都是给设定套设定去写,每个设定都有一个在UC世界里的定位,比如战争早期的军方宣传资料啦,第三方媒体的新闻报道啦,各种评论分析师以不同年代官方透露的部分资料进行符合该年代情报特征的分析论文啦之类的玩意。这么一来因为政治原因 情报管制等各种原因 设定内容 尤其是细节地方 大都不是正确率100%的玩意 读之前心里就该有个底
所以现在不存在出个新说法就非要把旧说法拍死的概念,多种假说是共同存在的。
嘛 明眼人到都看得出来这完全是没节操的擦屁股手段。不过对人家来说这么做一来可以增加读者读设定时对世界观的带入感,二来可以赋予设定本身以历史感,三来还可以给年期犯下的错误买单,何乐不为。

管设当然不会说什么自己打脸的事情,对官方来说,本质上只是一个修改后的新版。
从文学角度来说,受限于立场、认知、政治等方面的不一致性是说的过去的,那么新旧不同的内容之间就不存在完全正确的上帝视角,也不存在新设更新旧设的说法了,退一步说,任何一种引用都是对的,所谓讨论,不过是大家相互摘出一段自己看到过的那个角度的内容罢了,并没有啥实质性的内容。但进一步说,内在串起来的那条线就要看个人的看法了。
但是从技术设定角度来说,从原理、成因、实现必定是一致的,一旦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那么在体系内就应该是正确而通用的,在发展上就是相互继承的。
不过,不论三癞子还是大逼,都是无良商人,好卖和容易让人上瘾永远是第一位,再怎么良心也没法做到像科技期刊、文献那样的去清理自己的设定历史,所以前后矛盾,填好坑又新挖重埋之类的事情屡见不鲜,连同一人主编的两本上帝视角类型的书在相同内容上就不一样的事情都有,其他方面的就更多了。

说简单些,每年不搞出点新花样,回锅的东西,那书谁买啊?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核混合这玩意肯定不会摘掉
单说核混合这玩意 大部分资料说的双结构确实没错 也没其他别的资料说它有问题
关键在于双结构那是理论设计
但是单独的核火箭结构需要配置一定体积的储存罐才能达到标准指标,而核喷气结构虽然可以省去燃料罐的空间,但是进气结构压气结构以及仅靠大气无法充分散热所导致的额外散热结构占去的地方比燃料罐有过之而无不及。
结果你懂的 双结构的核混合虽然基础结构上可以混用省掉很大一部分空间,但是这两方分别必须的附加机构占用空间省不下才是重点
所以在实际开发上 出力 尺寸 续航力三个基础指标不可兼得,满足任意两方就要抛弃一方
核战记就是在放弃出力的前提下实现了小型化尺寸和标准续航能力
舰船级的当然是牺牲尺寸
而MS上就比较尴尬了 于是乎只能跑掉续航
所以有了空气和推进剂混用的版本,为的就是让兼做冷却剂的推进剂带走过多的余热,从而节省出额外的冷却设备所需的空间。而混合使用后推进剂的消耗量下降到了1/4 所以续航上还是比较有保证的

核混不摘,主观上同意+1
不过。。。其实进气加热排气这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散热。。。如果在易于热交换的大气下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冷却剂辅助散热,那想想,这机体自身的发热量,上了宇宙,得不停地做排热推进去了。。。所以。。。之前说了,这东西很坑,其中一大问题是,设定不是期刊、文献,不能指望编辑水平和全局观,槽点什么的总会有很多的,甚至是把内容完全引到让物理学逻辑混乱的程度。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Z的核混合就像之前说的 没被打翻 只是延续 Z的主推用核混合的资料是存在与UC历史的,关键是那份资料的定位是80年代分析资料 AE最先端机型的具体数据根本没透露 第三方分析人士根据既存资料从Z在0G和1G环境下的运用实况以及机身大量的进气口结构分析出来这么个结果。然后大家都以为AE大能已经解决了三指标不能共存的技术难关。结果90年代末AE公布的资料才发现,丫的根本就是靠换装实现双环境下高性能运用,大多数进气口也是进出气双机能设备 在0G下充当制御喷。
结果早年被人们神化的技术的AE所实现出来的性能,最终被证实是靠人力堆出来的,为了配套Z的整备AE派出几十名技术人员组了两个团队(俗称ZTS)跟着Z上天下地的,不容易啊。嘛 对于商人来说这么点投资比起之后的回报来说也算便宜的就是了

那两大无良商人真都一本正经的对每本本设定集的背景、年代、认知水平都有条理的写的一清二楚的话,就没那么多问题了啊。。。偏偏又弄出各种不清不楚的时代视角、上帝视角、针对单机、针对历史变迁、设定集、说明书、百科,所以归根结底还是这句话“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这完全是没节操的擦屁股手段。

至于我们,看着那两无良商人换着人马展现各种新奇的擦屁股姿势不就好了。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关键就在这里 设定里只提了净重 毛重半个字都没提。不过净重比06高出差不多5t 应该是用来强化骨架的了

效率不变,装越多推进剂越重,越重越耗推进剂,少装点燃料反而能飞得远飞的高的事情还是有的,不过这东西深究也是坑,算了撒www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背包MS状态下只做防御+姿势制御等辅助用途。这玩意的主要意义只有两个 一个是突入大气 另一个是大气巡航,所以才使用固定的混合喷
数值倒是没变 不过这数值只是Z第一批次一号机前期型的数据 中期型以后稍有变动
前期型里裙甲那五个喷子 中间的是和美塔斯主推一样的AE-R-03-1800B,左右四个事1800B的小型化版本04系列的1600AS,但缺点是推进剂消耗量增大。
所以中期型以后换了出力降低的03系列1600ASX。而中间那个则换了1800B的发展型2000AS
所以中期型以后Z的裙甲辅推出力其实不一样了 一增四减
这几个推子被置为辅推主要是因为WR形态下因为矢量方向问题 前进推力只能达到3/4.而且不像主推 在持续喷射时间上很有限
MS状态下0G只做头顶方向的矢量推进和姿势控制用,最关键的是1G下用来在变形时维持高度的

新版这么闹腾,推力数值还不变太偷懒了!
打回炉把宇宙各喷口推力和大气圈内各喷口推力重新做一遍,换装前后的宇宙、大气圈内推力也各做一遍!以前在大气圈里被吃掉的背包推力也给补回去!www

QUOTE:
原帖由 CHIKUSYOU 于 2013-5-21 19:13 发表
其实核火箭过炉心这设定如果说是只针对MS的主推的话就没问题了,主推一般都在炉子附近。而辅推之类的核火箭变种亚型则是通过把炉心部分高温等离子体传导至燃烧室加热推进剂。嘛 不扯了 这坑不好玩

卡普兰、拜亚兰、梅莎拉、沙扎比、马兰赛、等等这些在手上、脚上、肩膀上、手臂外装大推的异端统统的打死!打死!mk5、飚狼这种推进盾的更要吊起来烧!吊起来烧!
坑了坑了不玩了wwwww
作者: malganis    时间: 2013-5-22 00:54     标题: 回复 #44 cxasuka 的帖子

关于核战机的发动机,这说法来自http://bbs.cnmsl.net/thread-68665-1-2.html这本P52

GM的双核一说,具体安装结构上我是从http://bbs.cnmsl.net/thread-60060-1-2.html看胸部区块说明,大致是双核夹座舱的样子

两本书手里都没电子版,就不截图了

后来想了想,推进方式这个是真没法扯,一本正经的原理设定范几乎挡不住各路怪物
作者: CHIKUSYOU    时间: 2013-5-23 16:33

回复 #44 cxasuka 的帖子

MC那是不可控的外部环境 和JPR-11C的压气机没啥可比性 压气机吸入内部的大气可以电离带电后利用
还有注意一点 我一直都在强调JPR-11C用到了和脉冲发电机一样的原理,并非是说JPR-11C是脉冲发动机。分类上JPR-11C就是核混合,既不是脉冲也不是冲压,只不过大气下的压气方式利用了脉冲/冲压的原理。这里你没说错,M3以下的是脉冲模式,上了M3就会转冲压,所以其实是只有在M3以下时才能听到有脉冲引擎特有的喷气音,具体结构MAMgundam那本书说的很详细就不多说了,反正老一套 没啥值得特别提的

最早A型第二批就已经开始换NC7了,B型时已经是制式标准
43L其实也说了 OYW中后期确实是复数炉的天下了 但OYW以后的炉子数量问题大都不怎么触及,尤其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近现代化改修给很多老机型更换了全周天驾驶舱,那么吉姆系机体的原有机腹结构都得改 原本两炉夹驾舱的方式必然有得换,再加上几年的炉子技术改进,吉姆系量产机换高出力的单炉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了,不过这方面没任何资料提 这里也不往下扯了 姑且抛砖引玉

至于ZZ和EXS这种东西从诞生起复炉就不是注目点 关键在于那么多高出力炉子的搭载,要是这俩机当时搭载了一堆既存的平炉的话,恐怕没人多看他们两眼
Z的话其实很多资料都在反复强调一个误区,那就是很多人习惯把Z腿部双炉这个事件的关键点归结到双这个字,但其实关键在于双炉的出力同期问题,原文大意的话就是MS下复炉的出力不同其实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是WR状态下作为主推的两组推进器分别用两台炉子时,炉子的出力不同会造成WR状态下的平衡崩溃。最后靠加了一组出力控制电脑并重新编写了控制程序才把出力差降到0.01%

回复 #45 malganis 的帖子
吉姆双炉不用看图猜 其实你说的那本书里白纸黑字写明了两台炉子的




欢迎光临 机动战士联盟MSL (http://bbs.cnmsl.net/) Powered by Discuz!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