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MSN-001 Delta Gundam
BOB009




UID 20840
积分 190
帖子 32
气力 100
河蟹 0
阅读权限 20
发表于 2013-10-19 20:0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MSN-001 Delta Gundam

Delta Gundam

(一)引言
回顾U.C 80年代中后期的机动兵器发展史,TMS、TMA这类新锐机型引领着技术革新。作为A.E.U.G赞助商,即月企业联合体中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Anaheim Electronics(以下简称A.E)也寄期望能在这一新兴市场分得一杯羹。MSN-001 Delta Gundam正是当时A.E MS研发项目中的一员。


(二)开发背景
Delta Gundam作为AE『δ计划』的核心,其研发背景须追溯至U.C 0085年立项的『G计划』(注1)。同U.C 0081年与联邦军合作开展的『Gundam开发计划』相较,该研发任务规模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需要注意的是,GP计划项目主要负责方虽为A.E,但军方仍派遣了隶属于兵器开发局第9科的军官与技术人员,参与其中。严格的说,『G计划』则是仅凭A.E一己之力着手推进。A.E靡费巨资开展此项目的真实意图决非仅仅是追求机动兵器产业的利润最大化。在此必须指出,同昔日的GP计划不同,『G计划』首要营销对象并非联邦正规军,而是在军队内部尚不成气候的军阀A.E.U.G。无论从商业或政治层面,A.E均将承担莫大的风险。从项目风险评估角度分析,其抉择是否明智便有待商榷。笔者认为,决策层的背后战略意图甚至可能包括以Anaheim集团为首的月面资本,试图假借A.E.U.G之手发动一场“代理人战争”。从防务承包领域观察,自“迪拉兹之乱”后,A.E同政府间的军事合作“蜜月期”便告终结,且逐渐显露出被正规军冷遇的态势。为避免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进而波及其他产业链,决策层理应采取必要手段维护企业既得利益。『G计划』即反映A.E高层强烈的危机意识,同时体现其欲开拓崭新客户群的意愿。反观A.E.U.G,该“军事组织”对自身军力评估后,得出应极力避免同Titans发生高强度军事冲突的结论。由此,A.E.U.G于U.C 0085年6月委托A.E启动超高性能机动兵器的科研项目。


(三)『δ计划』概述
『δ计划』作为『G计划』下平行展开的诸多开发项目之一,从后世来审视,当年参加研发任务的技术人员可谓是“群星璀璨”。首先由时任第二研究事业部主任的亚历山大·毕苏茨基(Alexsandro Piłsudsk)担任综合技术观察员,变形系统与可动骨架设计人员包括格哈德·格鲁克(Gerhard Gluck),克己(Katsumi)等人,反应炉,热核Rocket/Jet引擎由奥斯卡·莱伊尔(Oscar Lyell)博士全权负责。而该计划的灵魂人物便是克里斯·M·永野博士(Chris M Nagano),这位稀世鬼才在当时被破格提拔为新设立的A.E第三开发局主任。永野博士此前任职于联邦军MS开发局下属的名为“Pentagona”的研究组,就任于AE后不久便为MSA-099 Rick Dias的研制立下汗马功劳,成为A.E MS研发部门的明日之星。

此外值得介绍的是,根据U.C 0086年公布的一份题为《The Evolution Of Gundam》的技术报告,永野博士领衔的技术团队曾推进脱离常规MS体系的相关科研项目,并最终完成了一台名为零式试作机的MS。从目前公布的资料可知,机体整体布局同之后的MSN-00100 Hyaku Shiki相仿,追求装甲覆盖面积最小化,仅保留格斗战时最低限度的防护装甲。驱动系统高速化,且强化反应炉额定输出功率。实则零式试作机小腿处可动部位外露正是为日后TMS所做的一种技术验证。第三开发局工程师们通过借鉴MSA-099 Rick Dias的技术成果,并且以零式试作机作为骨架雏形得以在TMS研制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U.C 0086年A.E对『G计划』进行整编,为回应A.E.U.G参谋部的最新战略布局,同年1月该企业创建了新的研发项目,那便是日后家喻户晓的『Z计划』。反观『δ计划』,A.E虽以零式试作机骨架为雏形完成了自主研发的可动骨架,即Delta骨架,然而在研制过程发生因骨架强度不足,并最终无法逾越该技术壁垒。就此,MSN-001 Delta Gundam于U.C 0086年正式终止研制任务,转而担当『Z计划』MS形态验证机。


(四)设计理念
从一年战争开始算起MS在短短十年不到便发展至第三世代,相关技战术运用也变得颇为繁杂。Delta Gundam设计理念核心当然优先将A.E.U.G战略需求纳入考量。初期概念包括以下几点,MS形态头顶高低于20m;机体变形所需时间小于0.5秒;确保大气层内外均可运用的“全谱作战”能力;可单独突入大气层实行外科手术式战略打击。

U.C 80年代中期联邦军研制的TMA,机体参数一大特征便是MS形态全高均超20m。该规格的机动兵器若作为舰载机将考验舰船最大载机数量。对于军事力量仍较为薄弱,财政状况也捉襟见肘的A.E.U.G,舰载机维持常规MS规格恰恰是重中之重。设计上除要求实现19m高的标准外,机体重量也需控制在联邦制可变机的三分之二规格。大气层内外全领域作战能力正是『G计划』下次时代机的必要条件,即满足对敌据点发动快速打击这一理念。Delta Gundam研制之初已将这些议题纳入考量范围。


(五)Delta Gundam简介
5.1 骨架论述
MSN-001 Delta Gundam作为A.E研发的Gundam型MS,曾一度犹抱琵琶半遮面,难见真容。得益于相关文献资料逐步公开,这款梦幻般的MS才得以掀开其神秘的面纱。Delta计划机尚未进入工程发展阶段前,设计主任永野博士决意沿用零式试作机装甲布置,腿部可动骨架依旧为外露式以求制约机体全重。当时可变机型的开发瓶颈集中在可动骨架领域,设计人员借鉴此前MSA-099 Rick Dias采用的初期可动骨架技术“Block Build Up”。在此基础上将零式试作机定为骨架原型,成功自主研发TMS必备的可变式可动骨架。从这一层面出发,这款MS正是AE制机动兵器最初正式采用可动骨架的机型。

然而需指出,当时AE在该领域依旧存在明显的技术短板,相较联邦制可动骨架依旧留有较大技术隐患。“Block Build Up”技术思想源于AXIS Gaza系列机,也可视为“半壳结构”的发展型,从技术层面审视确实同日后Titans研制的RX-178 Gundam Mk-Ⅱ有共通之处。这项技术的优点在于各装甲之间可互不干涉,机体各部位可分割独立设计,借此提升整备效率与生产性。这款替Delta Gundam量身定制的可动骨架(Delta骨架)寄托着第三开发局全体技术人员的希望。设计人员推算导入该技术后,骨架重量约为MSA-099 Rick Dias的90%,机体战斗全重控制在55t以下。

5.2 可变结构,驱动系统
考虑到可变机复杂化的机体结构,强化结构刚性的同时,如何平衡机身重量成为摆在技术人员面前的首要议题。得益于承重材料的材质与结构件间巧妙整合,由此得以解决此项技术难题,最终构造则模仿鸟类骨骼。该机内置的驱动用Field Motor对比一年战争时期的运用参数,维持同等出力的情况下,选用器材进一步小型化。线性驱动系统也得以成功高性能化,就此另机体运动性飞跃性提升。

5.3 头部模块
基于过往Gundam型机动兵器头部模块布置,Delta Gundam沿用Dual-eye系统配合头顶主摄影机,头部左侧加装棒状天线用于改善通讯机能。Dual-eye透明部在提升物理强度的同时优化电磁波屏蔽能力,相关设计理念也反馈至日后研制的MSZ-006 Zeta Gundam。较之一年战争时期的MS用探测器,A.E选择采购高性能并更为小型化的零配件,此外受惠于U.C 80年代中后期的传感器分辨率大幅提升(为一年战争时期的10倍),MS在米诺夫斯基粒子影响下可获得更高的战场支配率。至于机体研制阶段是否导入MSN-00100 Hyaku Shiki采用的IDE(Image Directive Encode System)尚需等待新的资料解禁。该模块左右两侧继承联邦系MS一贯风格标配60mm 火神炮充当火力牵制用固定武器。

5.4 手臂模块
作为MS AMBAC机动不可或缺的手臂模块,该机沿袭MSA-099 Rick Dias设计,保留动力管外露式冷却系统。借助于可动骨架的导入,机体得以改善驱动能耗,继而能运用输出功率更高的光束兵器。作为TMS的技术验证,工程师将肩部是否应布置大型推进器纳入讨论。诚然Wave Rider(以下简称WR)形态肩部如何收纳至机身里侧对于技术人员确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受制于当时技术的制约,最终只得固定配置于肩甲内侧,进而无法类似MSZ-006 Zeta Gundam那般增加瞬间最大推力。

5.5 躯干模块,背包组件
A.E初期研制的TMS躯干模块集中配置驾驶舱和主反应炉,由此该核心结构对于骨架强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整体布局上可知,机体继承了零式试作机简约的设计风格。作为TMS,其核心创新技术在于背部搭载的可变翼,连接至背包组件两侧。为Delta Gundam量身定做的可变翼虽是MSA-099 Rick Dias装备的Buster Binder的发展产物,然而特性却截然不同。Buster Binder主要设计用途在于优化推进系统,增加推进剂积载量。与之相较,可变翼则是TMS WR形态时的核心部件,MS形态时提升机体运动性,可动自由度更高。通过分析机体WR形态布局可知,较之传统飞机总体设计的重点,即气动布局;飞机内部布置;重量和重心,A.E设计人员并未重视机体的空战能力。WR形态时的机翼面积(翼载)无法另机体产生足够升力,只能更多依赖稳定强劲的推进系统使其勉强维持作战效能。Delta Gundam背包搭载的两具矢量推进器如何提高机体推重比是摆在设计人员面前的另一项技术难题。不过该机战术定位仅需满足可单独突入大气层,气动布局并非设计重点。

5.6 腿部模块
作为TMS设计的尝试,Delta Gundam腿部模块以零式试作机为蓝本进行MS装甲布置的再验证。永野博士提出的对策便是可动部位外露结构,借此飞跃性提升腿部运动性,操作也可更趋向于拟人化。相对而且,这类设计会对承重骨架受力结构提出更高的技术标准。机体采纳的独立式双层式Float Armor为TMS研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参考。该模块搭载的两台热核Rocket/Jet引擎可视为RX-78-2 Gundam Core Fighter所采用的发展型。遗憾的是,『δ计划』初期受制于反应炉小型化进展迟缓,奥斯卡·莱伊尔(Oscar Lyell)博士未能成功研制可搭载于小腿处的“双发设计”超小型反应炉。令人庆幸的是借助于该机研制过程的努力探索,同时由Hervic技术人员的协力,博士在短期内成功研制出力差低于0.01%的超小型反应炉。

5.7 武器装备,护盾设计
受制于TMS在设计上的诸多布局限制,A.E初期研制的可变机在火力配置上均略显单薄。实验性设计的Beam Rifle力求出力更高,射程更远。从公布的设计蓝图推测这款Beam Rifle采用两种不同规格的交换式E-pack能量包,A.E随后开发的MSF-007 Gundam MK lll 配置了同系列Rifle。收纳于护盾内的Beam Saber,WR形态时兼具Beam Gun功能,相关技术于U.C 0083年已实用化。Delta Gundam装备的护盾已无法用联邦军整备准则划分MS零配件消耗等级。原因在于这款新设计护盾正是机体WR形态时的机首,即变形时的辅助部件。前端内置探测器以优化WR形态时的探测能力,日后MSZ-006X Prototype Z Gundam护盾沿用其设计。

5.8 设计隐患
Delta Gundam在U.C 0086年可谓是跨时代的新锐机型,若顺利列装,作为开发主任,永野博士的功绩必将载入史册。事与愿违,该机最终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主因由以下几点构成,高G力情况下变形时发生躯干骨架变形;可动部分压力集中情况下造成的物理变形,导致变形精度无法保障,特别是股关节,肩部关节,四肢末端等承重部位。(注2)为了突破这些技术壁垒,设计人员曾尝试进一步提升骨架强度,然而随之带来的问题便是机身重量增加或大型化,这与常规舰载MS的规格设想又背道而驰。随后工程师试图对可动骨架的材质进行重新审视,意图再次让机体瘦身并提高骨架刚性。这次改良的结果是整个骨架外形设计需推倒重来,Delta Gundam预订完工的外装成套组件一半无法使用,至此问题依旧无法彻底解决,最终A.E做出的艰难抉择便是废弃『δ计划』。


(六)结语
常言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MSN-001 Delta Gundam因其先进的设计理念曾一度成为A.E MS开发部门的掌上明珠,而寄希望以TMS下线的该机最终却只能以非可变机MSN-00100 Hyaku Shiki出现在战场,实为一种遗憾。甚至机体是否存在实机在学术界仍是争论的议题,虽有少数学者(如kamui kamiishi)驳斥主流观点,但从上文的论述推测,Delta Gundam开发进度处于完成“全尺寸研发阶段”较为合理。U.C 0096年作为补充战力配属至 Nahel Argama的MSN-001A1 Delta Plus,机体模拟战程序假想敌设定中留有MSN-001 Delta Gundam这一选项。当时的驾驶员利迪·马瑟纳斯少尉(Riddhe Marcenas)有幸能同这台梦幻般的TMS来一番较量。




注1:『G计划』始于U.C 0085年,当时A.E.U.G主张同Titans进行军事对决前避免大规模军事冲突,而侧重开展游击战或对敌据点发动快速打击。计划启动之初,A.E设立多个开发部门,平行开展各种机型研发项目。主要机型包括现行MS强化案(Rick Dias,Epsy Gundam案),TMS(Delta Gundam,Methuss,Zeta案),TMS发展型(ZZ案)。立项之初由Kelly Johnson博士带领的先进开发事业部与Alexsandro Piłsudsk博士领衔的第二开发事业部共同推进,整合工作由Johnson博士负责。

注2:根据模拟数据报告,Delta Gundam在某次大气层环境下模拟同联邦制MS编队(搭载S.F.S)交战,首次WR形态变形为MS无任何技术故障,当全歼敌军后改为WR形态时计算机显示可动骨架变形,且为红色等级。



                                                     


主要参考文献
HGUC 1/144 MSN-001 デルタガンダム
マスターアーカイブ モビルスーツMSZ-006 Zガンダム
マスターピース ダブルゼータ ガンダム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UC プリズマティック モビルズ (1)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UC カトキハジメ メカニカルアーカイブス
ガンダム ウォーズ2 ミッションZZ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UC MSV 楔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UC テスタメント
ガンダムMSヒストリカ Vol.4
マイアニメ1986年5月号



依旧有劳MSL各位同好多多指正,补充。

[ 本帖最后由 BOB009 于 2013-10-21 19:42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Robin567   2013-10-22 16:57  EXP  +30   原创,工资
Robin567   2013-10-22 16:57  BP  +30   原创,工资
顶部
rage

早见纱织PRPR


UID 411
积分 7459
帖子 10251
气力 102
河蟹 224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19 21:49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AE的Delta、Zeta大系在WR形态都是人操火箭飞行法,机翼的用途我能想出来的有放热、改善机体平衡、稳定飞行方向,但就算从这个角度思考,这些TMS的“气动布局”都是不完整的,明显缺乏垂直方向的稳定翼面,这设计需要计算机频繁的通过喷口或者调整主发角度去修正偏航。

顶部
ZZGUNDAM



UID 20538
积分 2906
帖子 4440
气力 100
河蟹 -41
阅读权限 50
发表于 2013-10-20 00:14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2 rage 的帖子

何弃疗,你是从什么时候产生TMS、TMA是“气动”飞行器这个错觉的。

顶部
FA怪叔叔 (重装甲禽兽)

江湖交配不交心,交心交得几路行? . ...


  海外军团-澳大利亚   ♂自曝章  
UID 8626
积分 5756
帖子 9694
气力 102
河蟹 286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0 00:2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回复 #3 ZZGUNDAM 的帖子

何弃疗!那是高达的世界,TMS可是空优机!
哦。差点忘了。。。是否是空优机似乎和气动外形也没太大关系,或者说,我需要降低的是正面风阻转向风阻,而不需要太考虑升力不足的问题,毕竟UC时代的核喷子威力实在是威猛的过了头。。。鄙人之前蛋疼算过一把Z高的推进,单发威力能达到VF-1的一半

[ 本帖最后由 FA怪叔叔 于 2013-10-20 00:47 编辑 ]

顶部
Z鱼雷鲨

101空降师


  ♂自曝章   00区第一次机设活动参加纪念章  
UID 5524
积分 12072
帖子 11856
气力 103
河蟹 142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0 01:0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4 FA怪叔叔 的帖子

转向风阻都可以用姿势调整喷口弥补的

顶部
FA怪叔叔 (重装甲禽兽)

江湖交配不交心,交心交得几路行? . ...


  海外军团-澳大利亚   ♂自曝章  
UID 8626
积分 5756
帖子 9694
气力 102
河蟹 286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0 01:0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回复 #5 Z鱼雷鲨 的帖子

你指望这贫弱的姿势喷口能有多大用?就是全向矢量主推都不够

顶部
rage

早见纱织PRPR


UID 411
积分 7459
帖子 10251
气力 102
河蟹 224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0 11:3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我也只是为燃料抓鸡而已,既然能加个垂直稳定翼面节省下一些修正偏航用的燃料何乐而不为?

顶部
Z鱼雷鲨

101空降师


  ♂自曝章   00区第一次机设活动参加纪念章  
UID 5524
积分 12072
帖子 11856
气力 103
河蟹 142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0 15:10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6 FA怪叔叔 的帖子

不用姿势喷口也许可以参考升力体飞行器,不过这些家伙的控制面……


顶部
Ulyanovsk (不定期更新中)

不定时上浮


  AE中级工程师   初级精灵球   ♂自曝章  
UID 4401
积分 8194
帖子 12581
气力 102
河蟹 151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0 15:40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添加 Ulyanovsk 为MSN好友 通过MSN和 Ulyanovsk 交谈
其实就是一台高超音速的升力体机

为啥纠结那么久

另外最好的比喻应该是X-43A

顶部
BOB009




UID 20840
积分 190
帖子 32
气力 100
河蟹 0
阅读权限 20
发表于 2013-10-20 20:0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2 rage 的帖子

Z系列机Long tail stabilizer,说是说WR形态用来充当“垂直尾翼”,不过总的来说还是Binder的衍生产物,相对而言个人觉得反而用来优化MS形态机动性的价值更高。

Z系TMS略微重视垂直尾翼的也就MSZ-006A1B,BN,D,从升阻比角度看D型还算合格(相对而言)。

Delta Gunam设计的时候AE可能没过多考虑续航时间问题,所以连Long tail stabilizer都不安装,俯仰操作,方向操作基本依赖发动机矢量推力喷管控制。

[ 本帖最后由 BOB009 于 2013-10-20 20:24 编辑 ]

顶部
Z鱼雷鲨

101空降师


  ♂自曝章   00区第一次机设活动参加纪念章  
UID 5524
积分 12072
帖子 11856
气力 103
河蟹 142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1 01:0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9 Ulyanovsk 的帖子

除了南瓜饼以外变形MS多少都是升力体飞行……精神病高达不做评价

顶部
rage

早见纱织PRPR


UID 411
积分 7459
帖子 10251
气力 102
河蟹 224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1 14:1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QUOTE:
原帖由 BOB009 于 2013-10-20 08:02 PM 发表
Z系列机Long tail stabilizer,说是说WR形态用来充当“垂直尾翼”,不过总的来说还是Binder的衍生产物,相对而言个人觉得反而用来优化MS形态机动性的价值更高。

Z系TMS略微重视垂直尾翼的也就MSZ-006A1B,BN,D,从升阻比角度 ...

唉~没过多考虑续航问题,那么他们怎么想让这陀东西飞进大气层哦!

顶部
hikarihikari (QJID算个球)



  AE工程师   ♂自曝章   小黑屋Lv.1  
UID 58
积分 6781
帖子 5868
气力 103
河蟹 -15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1 14:56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关于Delta,Methuss和Zeta的关系我原先的猜想是两种可能,即:1,Methuss是AE史上首台TMS,使AE首次验证了TMS的可行性,然后搞了Delta,但是Methuss的变形机构相对Delta更简单,经验和数据在Delta上不适用导致Delta出现了结构隐患;2,就是因为Delta出现了结构隐患AE才搞了Methuss收集相关数据
不过现在看是个平行的关系么

顶部
devilgundam



  AE工程师   三个蛋蛋  
UID 141
积分 6841
帖子 2004
气力 102
河蟹 123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1 15:20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UOTE:
原帖由 BOB009 于 2013-10-20 20:02 发表
Z系列机Long tail stabilizer,说是说WR形态用来充当“垂直尾翼”,不过总的来说还是Binder的衍生产物,相对而言个人觉得反而用来优化MS形态机动性的价值更高。

Z系TMS略微重视垂直尾翼的也就MSZ-006A1B,BN,D,从升阻比角度 ...

按MG?PG Z 的说明书的设定
WR形态本身是依靠喷嘴调整姿势,Long tail stabilizer主要是用来WR形态下紧急时的加速和方向急角度调整,本身就是Binder的发展产物,兼具AMBAC和喷嘴的作用




说到底WR形态并不是空战用而是为了突入大气层用而设计的,直到飞行装甲的实战使用中表现出一定程度的SFS特性才重视之后Z的大气圈内飞行能力,所以目前的Delta官方设定里“可动翼提高气流动力学特性”这点有点像是补过头了。还有Delta这外形如何有WR效果来突入大气层?

[ 本帖最后由 devilgundam 于 2013-10-21 15:56 编辑 ]

顶部
BOB009




UID 20840
积分 190
帖子 32
气力 100
河蟹 0
阅读权限 20
发表于 2013-10-21 19:5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UOTE:
原帖由 rage 于 2013-10-21 14:13 发表



唉~没过多考虑续航问题,那么他们怎么想让这陀东西飞进大气层哦!

续航时间,我考虑的是大气层突入到完成对据点发动快速打击这段期间。
Delta开始为了可变用背包组件,Rick Dias的Buster Binder也舍弃,AE方未采取有效补救措施。
就实战案例来看AEUG最初设想的Z系大气层突入方案也未实行过,Z载百式, Qubeley均属突发事件。所以突入大气层后的战略打击是否能成功仍有待商榷。96年的Delta Plus也未改善单机运用的续航问题。

顺便请教一下您觉得TMS单机续航问题还有什么改善措施。

QUOTE:
原帖由 hikarihikari 于 2013-10-21 14:56 发表
关于Delta,Methuss和Zeta的关系我原先的猜想是两种可能,即:1,Methuss是AE史上首台TMS,使AE首次验证了TMS的可行性,然后搞了Delta,但是Methuss的变形机构相对Delta更简单,经验和数据在Delta上不适用导致Delta出现了结构隐患;2, ...

关于Delta,Methuss结合各类资料可以推断属于平行产物

1:从投入的人力物力分析,AE为开发Delta新设了第三开发局,参与人员之后也都是Z计划的骨干,属于高风险高回报项目。反观Methuss,基本以AE制作业机为蓝本推进开发,算AE另开辟的小项目。

2:TMS验证角度,Delta和Z的关系是即作为MS形态验证机随后也负责可变式可动骨架的验证(以AXIS Gaza系为蓝本)。
     Methuss是最初就担当可变骨架验证机。Methuss走的是简易变型机构这类“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研发路线可能也是考虑到日后TMS量产。

个人观点是AE做了双重保险,即便高风险的Delta项目失败,也能先设计出一款TMS给AEUG一个交代。

QUOTE:
原帖由 devilgundam 于 2013-10-21 15:20 发表


按MG?PG Z 的说明书的设定
WR形态本身是依靠喷嘴调整姿势,Long tail stabilizer主要是用来WR形态下紧急时的加速和方向急角度调整,本身就是Binder的发展产物,兼具AMBAC和喷嘴的作用




说到底WR形态并不是空战用而是 ...

PG Z也提了Long tail stabilizer WR形态充当“垂直翼”,就是介绍的比较笼统




Delta大气层突入属于设计人员的设想,该机WR形态还是更趋近于巡航形态。

顶部
rage

早见纱织PRPR


UID 411
积分 7459
帖子 10251
气力 102
河蟹 224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1 23:10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回复 #15 BOB009 的帖子



QUOTE:
顺便请教一下您觉得TMS单机续航问题还有什么改善措施。

以下全部为不才的脑补

其实南瓜饼的气动外形在各坛友中口碑似乎不错,朝着这升力体发展似乎可行,毕竟TMS无论怎么设计都只能做成一个大概流线型的“疙瘩”,但缺点是转向不灵。其实Z+A系列就做出不少成绩了尤其是后期魔改的A3、A4和D4,就是我所说的加稳定翼,TMS翼载是绝对不用指望了能省下点调整时间和燃料才是正途。
总的来说大方向上是尽量提高整体空气动力,要么是乘波体要么是升力体要不干脆就奔飞翼型(尽量在外形上接近),同时注意增加稳定翼面。要么就完全反方向而行放弃速度和空中运动性背上大型燃料槽换取航程。就看开发目的是什么了,如果要制造一台具备对地攻击能力的TMS(空战能力不用去指望,也不应该去奢求)的话就按前一种思路做。如果是把空中看作是到达战场的战术机动(空中泅渡)的话就后一种,反正燃料槽什么的进战场之前全扔掉就是了。

顶部
Robin567

算了,就叫肉饼吧~~~ ... ... ... ... ..


  AE工程师   初级精灵球   父亲  
UID 72
积分 6651
帖子 5041
气力 102
河蟹 118
阅读权限 100
发表于 2013-10-22 16:56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UOTE:
原帖由 rage 于 2013-10-21 23:10 发表


以下全部为不才的脑补

其实南瓜饼的气动外形在各坛友中口碑似乎不错,朝着这升力体发展似乎可行,毕竟TMS无论怎么设计都只能做成一个大概流线型的“疙瘩”,但缺点是转向不灵。其实Z+A系列就做出不少成绩了尤其是后期魔 ...

两种TMA当时主要的开发目的突出一个字,快,044这样的都要求要达到马赫三这个级别的速度。翼载小推力大实质上就是为了尽量减少正面的阻力,获得更好的加速性能。

顶部
rage

早见纱织PRPR


UID 411
积分 7459
帖子 10251
气力 102
河蟹 224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2 19:0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回复 #17 Robin567 的帖子

干脆将双面魔蟹中间挖空装上冲压发动机算了

顶部
Z鱼雷鲨

101空降师


  ♂自曝章   00区第一次机设活动参加纪念章  
UID 5524
积分 12072
帖子 11856
气力 103
河蟹 142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3 03:3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15 BOB009 的帖子
话说麦萨斯不能在大气层内飞行是确定的吧?

回复 #18 rage 的帖子
见盖帕兰·改,完全就是超音速外形的大铁块塞进火箭再捆上武器……

[ 本帖最后由 Z鱼雷鲨 于 2013-10-23 03:39 编辑 ]

顶部
rage

早见纱织PRPR


UID 411
积分 7459
帖子 10251
气力 102
河蟹 224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4 00:19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回复 #19 Z鱼雷鲨 的帖子

这说起来片子里密达斯好像真没在地球飞过。。。。。。。。

顶部
量产重甲

请握住希望


UID 4272
积分 3398
帖子 3183
气力 102
河蟹 6
阅读权限 50
发表于 2013-10-24 13:1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TSM的飞行性能是投送性能不是战斗性能吧⋯⋯

顶部
BOB009




UID 20840
积分 190
帖子 32
气力 100
河蟹 0
阅读权限 20
发表于 2013-10-24 20:29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UOTE:
原帖由 rage 于 2013-10-21 23:10 发表


以下全部为不才的脑补

其实南瓜饼的气动外形在各坛友中口碑似乎不错,朝着这升力体发展似乎可行,毕竟TMS无论怎么设计都只能做成一个大概流线型的“疙瘩”,但缺点是转向不灵。其实Z+A系列就做出不少成绩了尤其是后期魔 ...

您之前提到“计算机频繁的通过喷口或者调整主发角度去修正偏航”。这么看来缺少稳定翼面也会增加中央计算机负担,TMS控制系统复杂化,例如加速度计传感器还要负责评估机体部件变形时的“异常状态”(MA Z)。

回复 #19 Z鱼雷鲨 的帖子
Methuss倒也没明确说明不能在大气层内“飞行”,或许要更换热核Rocket/Jet引擎等零配件,此外还要靠Methuss系开发时巡航形态检讨搭载的大气层突入用Flying Armour。如果大气层内“飞行”也依赖Flying Armour,Methuss就明显缺乏单机大气层内外全领域作战能力。(粗略回忆了下影像以外的作品,好像是没Methuss在地球飞的案例)

[ 本帖最后由 BOB009 于 2013-10-24 23:26 编辑 ]

顶部
rage

早见纱织PRPR


UID 411
积分 7459
帖子 10251
气力 102
河蟹 224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4 22:4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回复 #22 BOB009 的帖子

停停停,这样不行!这样想下去的话就又要破坏童年回忆了!

火箭要么通过偏量自旋转,要么加稳定翼来保证航向,TMA/TMS在空中不断用喷口修正偏航这样绝对不行!别说什么变形了根本就连直线都飞不了!这也太挫了吧!机载计算机光要不停的修正偏航问题就已经要过热死机了,还指望能作战?


撇开这有的没的不谈,你这个空中变形转弯大法想一想好像也不行啊?你向前的惯性还是在的啊,这样强行改变运动方向施加在机体身上的力量可不是说笑的,真的不会散架么?里面的飞行员来这么一下100G过载都有了吧?还有还有,自从撸过一下皇牌空战这东西之后我在看了看能量空战理论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空中你除了直线飞行外的任何动作都会改变你的翼载,转弯的同时必定要掉高度损失掉能量,本来你的翼载就不够,变成MS的一瞬间更可能把翼载归了零,这高度可是哗啦哗啦的掉啊,真的大丈夫萌大奶?能量高度都跌得差不多了,人家军刀鱼直接来个俯冲你不就完蛋了吗?

顶部
BOB009




UID 20840
积分 190
帖子 32
气力 100
河蟹 0
阅读权限 20
发表于 2013-10-24 23:2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UOTE:
原帖由 rage 于 2013-10-24 22:41 发表
火箭要么通过偏量自旋转,要么加稳定翼来保证航向,TMA/TMS在空中不断用喷口修正偏航这样绝对不行!别说什么变形了根本就连直线都飞不了!这也太挫了吧!机载计算机光要不停的修正偏航问题就已经要过热死机了,还指望能作战?

UC计算机采用集成光路,转换时散发热量极低,当时的可变机不止修正航偏,不是还要考虑颤振问题,TMS TMA又涉及到变形时计算机需测算”零部件位置评定工作“,这个计算机负荷不是更大了。例如气动布局和Z 1号机大体相当的3号机,为了更好的提升TMS大气层内飞行能力,搭载新系统处理颤振问题,飞行时机体耗电量为1号机的130%,设计人员更多的要考虑系统能耗问题吧。

那张日方资料假设的图,多谢您的指点。  另真心请教下能量空战理论衍生到可变机这块的应用

[ 本帖最后由 BOB009 于 2013-10-25 20:37 编辑 ]

顶部
量产重甲

请握住希望


UID 4272
积分 3398
帖子 3183
气力 102
河蟹 6
阅读权限 50
发表于 2013-10-25 08:54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UOTE:
原帖由 rage 于 2013-10-24 22:41 发表
停停停,这样不行!这样想下去的话就又要破坏童年回忆了!

火箭要么通过偏量自旋转,要么加稳定翼来保证航向,TMA/TMS在空中不断用喷口修正偏航这样绝对不行!别说什么变形了根本就连直线都飞不了!这也太挫了吧!机载计算机光要不 ...

不不不,不要拿现实空战理论和物理规则套MS世界观吧

再说监督一定会让能飞3马赫的飞机只用农药机的速度给MS当靶的⋯⋯

顶部
rage

早见纱织PRPR


UID 411
积分 7459
帖子 10251
气力 102
河蟹 224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5 11:44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回复 #24 BOB009 的帖子

太复杂的就不说了,简单的说就是飞机俯冲的速度通常比爬升的速度快,我们也知道飞机爬升是积蓄重力势能,俯冲则是释放重力势能。而飞机不是鸟,飞机是靠机翼提供升力的,当飞机侧身转弯的时候飞机升力面积发生改变于是飞机的高度就开始向下掉了同时损失了一定的重力势能,如果你不停的转弯让你的飞机升力面积减到0,在现行飞机的前进动力不足以形成足够维持飞机飞行的情况你就会失去所有升力回归地面,这整个过程就螺旋失速。

当然这在TMS上不会发生,因为UC世纪的核动力冲压喷射发动机强大到令人发指,就算没有机翼也足够保持自身的飞行状态。但当你进行变形转弯大法的时候你的推力变少,重心变动,继而你开始向下掉高度,这时候鳕鱼一类的战斗机只需要从你的头顶直扑下来一梭子弹你就完蛋了。


TMS身上不会发生能量空战,因为TMS不需要能量空战,姿态控制喷嘴能让TMS迅速改变机头指向瞬盘超强,而持续盘旋(稳盘)就不用指望了。

TMS遇到同类比的就是谁的喷子更猛,谁转身快谁先开火谁就赢,当然这不涉及到变人形。如果遇到鳕鱼这些战斗机的话别犹豫,打一枪后赶紧跑,千万别转弯,人家爬升后等着你作死,你一做机动人家就扑下来收拾你。你要在空中变人形人家就射格斗导弹,你一样是死。

[ 本帖最后由 rage 于 2013-10-25 11:49 编辑 ]

顶部
clayclee



UID 943
积分 4620
帖子 2676
气力 102
河蟹 36
阅读权限 50
发表于 2013-10-25 22:2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26 rage 的帖子

就单纯的爬升来看,鳕鱼不一定爬得过TMS吧?

顶部
Z鱼雷鲨

101空降师


  ♂自曝章   00区第一次机设活动参加纪念章  
UID 5524
积分 12072
帖子 11856
气力 103
河蟹 142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7 15:02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27 clayclee 的帖子

爬升是爬得过,但Mega炮锁定和调整射角能有多慢……

顶部
clayclee



UID 943
积分 4620
帖子 2676
气力 102
河蟹 36
阅读权限 50
发表于 2013-10-27 19:29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28 Z鱼雷鲨 的帖子

对啊,而且TMS的速度应该也比鳕鱼快吧?空中遭遇除非限定了交战范围,不然直接爬升然后加速脱离或者战斗主动权都是在TMS手里。传统空战TMS的确比不上战斗机,不过也谈不上害怕战斗机吧

顶部
rage

早见纱织PRPR


UID 411
积分 7459
帖子 10251
气力 102
河蟹 224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7 21:5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回复 #29 clayclee 的帖子

当是这样,本该如此,我只是想说,TMS别跟战斗机狗斗而已

顶部
Robin567

算了,就叫肉饼吧~~~ ... ... ... ... ..


  AE工程师   初级精灵球   父亲  
UID 72
积分 6651
帖子 5041
气力 102
河蟹 118
阅读权限 100
发表于 2013-10-27 21:5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UOTE:
原帖由 rage 于 2013-10-27 21:57 发表
当是这样,本该如此,我只是想说,TMS别跟战斗机狗斗而已

狗斗的时候变形就好了。手臂指向性完爆了吧

顶部
BOB009




UID 20840
积分 190
帖子 32
气力 100
河蟹 0
阅读权限 20
发表于 2013-10-27 23:3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26 rage 的帖子

首先感谢阁下提出的宝贵观点

变形转向确实不适合空战


关于稳定翼在下现在有一个想法是初期TMS缺乏稳定翼的设计会不会是无奈之举。以垂直尾翼为例,由于尾端离机体重心远,对全机结构重量影响也较大。

从标重看增设稳定翼,垂直尾翼的D型为(35.57t)战斗全重(106.17t)如果以Delta当时要求机体战斗全重控制在55t考虑的话,为了保障TMS初期顺利研发,只能更多的依赖先进的光传操纵系统(?)模拟垂尾,稳定翼作用和可转动喷口的转向推力在巡航形态时进行辅助操作?

[ 本帖最后由 BOB009 于 2013-10-27 23:44 编辑 ]

顶部
rage

早见纱织PRPR


UID 411
积分 7459
帖子 10251
气力 102
河蟹 224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8 09:3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回复 #31 Robin567 的帖子

如果S3重战机这种货色装上炮塔我相信会爆TMS 9条街

回复 #32 BOB009 的帖子

作为事后补丁也只能这样了,如果稳定航向的话靠两边的两台发动机不断修正出力差可以保证机体直飞的

顶部
Z鱼雷鲨

101空降师


  ♂自曝章   00区第一次机设活动参加纪念章  
UID 5524
积分 12072
帖子 11856
气力 103
河蟹 142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0-28 12:05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33 rage 的帖子

装炮塔也许不够,要保证正面半球都能射到气动外形就诡异了

顶部
combine929



  00区第一次机设活动参加纪念章  
UID 11070
积分 2804
帖子 1664
气力 102
河蟹 26
阅读权限 50
发表于 2013-11-1 22:17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33 rage 的帖子

问一下S3重战机是什么呢?

顶部
Z鱼雷鲨

101空降师


  ♂自曝章   00区第一次机设活动参加纪念章  
UID 5524
积分 12072
帖子 11856
气力 103
河蟹 142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1-4 07:0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35 combine929 的帖子

貌似是一种格战前后的超音速战机





全球最大科(斗)幻(兽)宅网forums.spacebattles.com
战争雷霆邀请码:
http://warthunder.com/en/registration?r=userinvite_9869089
顶部
rage

早见纱织PRPR


UID 411
积分 7459
帖子 10251
气力 102
河蟹 224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1-4 22:10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QQ
回复 #36 Z鱼雷鲨 的帖子

其实我是想说类似C-BOOSTER这种东西就已经够了。





http://www.mahq.net/mecha/gundam/msgundam/ff-x7-bst.htm


至于S3指的是FF-S3 Saberfish 军刀鱼







http://www.mahq.net/mecha/gundam/msv/ff-s3.htm

[ 本帖最后由 rage 于 2013-11-4 22:19 编辑 ]

顶部
Z鱼雷鲨

101空降师


  ♂自曝章   00区第一次机设活动参加纪念章  
UID 5524
积分 12072
帖子 11856
气力 103
河蟹 142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1-8 14:23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37 rage 的帖子

向上半球垂直射击的能力没有,大气层内军刀鱼的背上装的貌似只是一般推进器





全球最大科(斗)幻(兽)宅网forums.spacebattles.com
战争雷霆邀请码:
http://warthunder.com/en/registration?r=userinvite_9869089
顶部
Ulyanovsk (不定期更新中)

不定时上浮


  AE中级工程师   初级精灵球   ♂自曝章  
UID 4401
积分 8194
帖子 12581
气力 102
河蟹 151
阅读权限 60
发表于 2013-11-8 21:5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添加 Ulyanovsk 为MSN好友 通过MSN和 Ulyanovsk 交谈
回复 #38 Z鱼雷鲨 的帖子



不管怎么看都已经不是一般推进器了

顶部
malganis




UID 7429
积分 1989
帖子 1079
气力 102
河蟹 10
阅读权限 40
发表于 2013-11-9 12:11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回复 #39 Ulyanovsk 的帖子

这喷管只说明排气压力远高于目前的喷气发动机吧,UC里似乎基本是这种膨胀喷管

顶部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4-20 00:10


    本论坛支付平台由支付宝提供
携手打造安全诚信的交易社区 Powered by Discuz! 5.5.0  © 2001-2007 Comsenz Inc.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Mobile Suit League - Archiver - WAP